药王吴以芳接盘200亿云顶新耀!要干的不是卖药,是这桩大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03:42 1

摘要:10月10日,医药圈炸了个大新闻:刚从复星医药卸任的“药王”吴以芳,空降200亿市值的云顶新耀当董事长。更耐人寻味的是,前一天他刚加盟云顶的大股东康桥资本。56岁的行业老将,前脚离开耕耘20年的老东家,后脚就接下新担子,这绝非简单的“再就业”,背后藏着创新药企

10月10日,医药圈炸了个大新闻:刚从复星医药卸任的“药王”吴以芳,空降200亿市值的云顶新耀当董事长。更耐人寻味的是,前一天他刚加盟云顶的大股东康桥资本。56岁的行业老将,前脚离开耕耘20年的老东家,后脚就接下新担子,这绝非简单的“再就业”,背后藏着创新药企转型的关键密码。

能被行业尊为“药王”,吴以芳的底气全是硬业绩堆出来的。2004年加入复星医药后,他从基层一路做到董事长,干成了两件改写行业格局的事:

• 把仿制药巨头拽向创新:2016年接手时,复星医药还是仿制药为主的企业,他力推“自主研发+许可引进”双轮驱动,研发投入占比从10%拉到15%,2023年研发费近60亿,每年都有4-5个创新药获批。

• 啃下硬骨头技术引进:最关键的是2020年,他牵头引入BioNTech的mRNA技术,让复星成为国内首个落地mRNA疫苗的企业,这波操作直接奠定了复星在全球生物药领域的地位。

即便2024年行业低谷期,他带领的复星医药仍实现27.7亿净利润,同比增长16.08%,经营现金流飙涨31%,还通过资产优化回笼30亿资金聚焦核心业务。这种“既能创新又能赚钱”的能力,正是现在药企最缺的。

吴以芳接手的云顶新耀,不是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反而正处上升期,但“隐忧”已藏不住。从最新数据能看清它的处境:

• 销售端有亮点:核心产品耐赋康®今年前8个月卖了8.25亿,全年预计突破14亿,管理层甚至喊出2026年26亿的目标。

• 现金不缺但研发薄弱:7月末刚募资15.53亿港元,现在手头现金超25亿,但管线里的重磅药多是“授权引进”来的,自主研发能力跟不上销售增速。

• 转型迫在眉睫:虽然靠引进药赚了钱,但长期看没有自主研发的“护城河”,很容易被替代。大股东康桥资本找吴以芳,根本目的就是解决“从引进到自研”的转型难题。

简单说,云顶新耀现在是“有粮但不会种地”,而吴以芳最擅长的就是“教企业种地还能卖高价”。

表面看是当董事长管全局,但结合他的风格和行业趋势,核心就三件事,每一件都戳中云顶的痛点:

云顶现在的管线依赖外部授权,成本高且话语权弱。吴以芳在复星时就玩透了“引进+自研”的平衡——先靠引进快速起量,再用赚来的钱砸研发。他已经明确表示要聚焦“自主全球研发平台”,手头25亿现金大概率会投向mRNA肿瘤管线这类高潜领域,这正是他在复星验证过的成功路径。

现在云顶就靠耐赋康®撑场面,太单一。吴以芳的打法是“爆款+梯队”:一方面帮耐赋康®冲医保谈判、扩销售网络(他在复星的医保谈判经验是现成的);另一方面加速依嘉®、EVER001等储备产品的落地,管理层预计这几款峰值销售额能超250亿,关键就看他怎么把“预期”变成“现实”。

刚加盟康桥资本就接掌云顶,这绝非巧合。康桥作为大股东,手里有资金和项目资源,吴以芳能通过“资本+产业”的联动,帮云顶并购优质研发资产。就像他在复星全资控股复星凯瑞强化细胞治疗平台那样,云顶很可能通过并购快速补全自研短板。

吴以芳的跳槽,本质是医药行业进入“深水区”的缩影。2025年10月国家刚出台《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条例》,鼓励原创新药;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额已超去年全年,但能把技术变成钱的企业没几个。

现在的创新药企,光靠研发或销售都不行了,必须得有“懂研发、会销售、通资本”的全能帅才。云顶花大代价请吴以芳,其实是给行业立了个标杆:未来能活好的药企,一定是“研发+商业化+资本”三轮驱动的。

对投资者来说,别光盯着“药王加盟”就跟风,得看两个核心信号:

• 看点:一是耐赋康®的医保谈判进展,二是自主研发管线的投入比例(如果25亿现金里有超50%砸向自研,就是真转型);

• 风险:自主研发周期长、失败率高,吴以芳在复星的成功经验能不能复制到云顶,至少要等6-12个月才看得清,短期炒作大概率是虚火。

说到底,吴以芳接盘云顶新耀,不是简单的“换个老板”,而是一场“创新药模式的升级实验”。成了,云顶能从“引进贩子”变成“自研巨头”;败了,也给行业试出了转型的坑。但无论结果如何,这波操作都说明:医药行业的竞争,已经从“拼产品”升级到“拼操盘手”了。

来源:是布丁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