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戈荒”变身能源绿洲科技护航“电从海上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03:42 1

摘要:新疆戈壁滩上,巨型风电叶片正迎风转动,将动能转化为清洁电能;金沙江畔,三峡集团的水电站机组轰鸣,江水奔涌间点亮长三角的万家灯火;东南沿海核电基地里,“华龙一号”机组平稳运行,为大湾区产业引擎持续输送能量……这一幅幅场景,是“十四五”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

转自:中国改革报

图1“十四五”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 新华社发 2021~2025年8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表 (王乐如 制作)

□ 本报记者 白雪

新疆戈壁滩上,巨型风电叶片正迎风转动,将动能转化为清洁电能;金沙江畔,三峡集团的水电站机组轰鸣,江水奔涌间点亮长三角的万家灯火;东南沿海核电基地里,“华龙一号”机组平稳运行,为大湾区产业引擎持续输送能量……这一幅幅场景,是“十四五”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以下简称“示意图”)中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核心任务,而布局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军和主战场。这些基地的规划与建设,旨在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式,在资源富集区域集中开发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将绿电跨越千里送至东中部负荷中心,也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提供强劲动力。

清洁能源基地贯通全国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在示意图中画出9座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分别为松辽、冀北、黄河几字弯、河西走廊、黄河上游、新疆、金沙江上游、雅砻江流域和金沙江下游清洁能源基地。此外,还有5个海上风电基地,分别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海上风电基地。

关于这9座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分布,业内专家表示,这是基于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的精准布局。我国风光资源集中在“三北”和西南,能源需求却集中在东中部,必须通过大容量、远距离输电通道,把西部“绿电”送到东中部,这就是“全国一张网”的逻辑。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一布局不是简单考虑电力调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锚定从高污染高排放到低污染低排放的能源格局之变,这是我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作出的负责任的战略安排。

以白鹤滩水电站为例,白鹤滩水电站的电能将主要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送往江苏和浙江等地的负荷中心。每年将发电600多亿度,可以满足约7500万人的生活用电需求。相对于传统的燃煤发电厂,白鹤滩水电站每年可节省约1968万吨标准煤的消耗,并减少约52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对于我国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综合效益极高的工程,白鹤滩水电站不仅仅是一个发电站,还能起到防洪、拦沙和改善航运条件等作用。

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能够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武威市,因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而崛起,光伏组件生产、储能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扎堆。“十四五”以来,武威市抢抓国家布局建设“沙戈荒”大型风光电基地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集中规划布局、分批梯度建设的原则,集中连片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

据武威市发展改革委能源科科长魏博介绍:“聚焦风电、光伏、储能三大装备制造产业,武威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和目标企业清单,靶向引进远景能源、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集聚发展。”

从“一片叶”到“整台风机”,从“一粒硅”到“整片光伏”,从“一颗电池”到“储能矩阵”,武威的新能源产业版图正在稳步扩大。

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能够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电价更稳定、供电更可靠、蓝天也更多了。在四川凉山,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的水电项目建成后,村民们的家变了样。“以前电压不稳,电磁炉常‘罢工’,晚上灯光昏黄。现在水电通到家里,我们也搞起民宿,游客都说灯亮、水热,生意好得很。”村民王女士说。

在北方,清洁取暖推广让冬天更“干净”。河北张家口依托冀北清洁能源基地风电,全市80%城镇家庭实现“电采暖”。“以前烧煤又脏又怕煤气中毒,现在用电暖气,手机能控温,屋里暖和,空气也干净。”市民刘大爷笑着说。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我国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新能源发展空间布局更优

7毫秒,重庆就能用上新疆的电;10秒钟,就有近2万千瓦时疆电送到中原大地。在新疆哈密,连片的光伏板铺满大地,与远处的风电塔群遥相呼应——这里是示意图中新疆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区域。曾经,这片土地因干旱少雨被视为“不毛之地”,如今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

“以前靠放羊为生,草原超载严重,羊越养越瘦,收入也不稳定。”牧民阿力木江说,2023年,当地光伏电站招聘运维人员,他经过培训后上岗,“现在每月能拿5000多元工资,草原实行轮牧,草长得比以前好了,羊也能卖个好价钱。”

哈密是“疆电外送”重要枢纽和全国规模最大的风光火电打捆外送基地,是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和光热基地,目前新能源装机规模居全疆第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代表,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吾拉木江·热依木曾表示:“哈密绿电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映照出互惠共赢的绿色未来。”

示意图上,金沙江下游清洁能源基地与纵横的电网线路交织。这里,矗立着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它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为了建设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师们攻克了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300米级特高拱坝智能建造等世界级难题。2021年6月,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截至今年6月20日,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量超过1960亿千瓦时,持续为江苏、浙江等华东地区提供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超5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亿吨。

在江苏苏州,一家精密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对稳定的绿色电力供应感触颇深:“以前夏季用电高峰时常担心限电,现在西电东送有力保障了我们的生产。同时,清洁水电对产品出口的碳足迹认证也有很大帮助。”

在黄河几字湾清洁能源基地,风电、光伏与火电有力结合。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一处风电基地,风机叶片在草原上缓缓转动,而不远处的火电项目则通过灵活调峰,为新能源发电“托底”。当地能源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技术改造,让火电机组具备了快速启停、深度调峰的能力,实现了‘风光为主、火电为辅’的低碳能源组合。”

“十四五”以来,新能源发展空间布局更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沙戈荒”成为新能源建设的新阵地,新增装机超过1.3亿千瓦,昔日的不毛之地变为了“能源绿洲”。海上风电成为新引擎,新增装机超过3500万千瓦,为沿海省份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分布式光伏成为新势力,新增装机超过4亿千瓦,其中户用光伏新增1.6亿千瓦,全国有700多万个家庭当上了光伏“房东”。

“十五五”能源领域蓝图愈加清晰

目前,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十四五”以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实现翻番,光伏、风电、水电、核电、新型储能等位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期间,一系列相关规划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与目标,并着力破解行业现存痛点堵点。

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在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能力、重点领域替代应用、替代创新试点等三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

回望“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改革与创新的双轮驱动。

过去,新能源发电并网、跨省输电存在不少体制障碍。业内专家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国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允许绿电跨省交易、开展绿电溯源认证,这就像打通了能源流动的“毛细血管”,让西部电能更顺畅送到东部。比如,新疆风电企业可通过电力市场,直接与江苏制造业企业签订购电协议,“点对点”输送绿电,既保障企业绿色用能需求,也提高新能源消纳率。

技术突破是能源转型关键。比如,以前新能源发电“靠天吃饭”,并网影响电网稳定;现在有了先进储能和特高压技术,电网能像“大管家”,灵活调配不同电源,保障电力稳定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的五年。据王宏志介绍,目前,我国新能源等技术装备领跑全球,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短短几年,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白鹤滩水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多个“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运,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挺进“千米深海”,这些“大国重器”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发展进入快车道,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与工业、交通等领域加速融合,新领域新赛道持续涌现,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节点展望“十五五”,能源领域蓝图更加清晰。9月24日,我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明确提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到2035年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即36亿千瓦。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储能”基地将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崛起,“西电东送”“北电南供”通道将更密集。同时,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十五五”将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与此同时,国际合作也将开辟新空间,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和工程能力,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多“中国方案”,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