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镜头一切,撒贝宁真就蹲在树底下,用一口塑料陕北方言砍价:“姨,你这苹果甜到我心坎咧,能不能再饶两个?
“黄土高原长出苹果?
这玩笑开得有点大。
”
刷到预告时,脑子里自动蹦出这句吐槽。
可镜头一切,撒贝宁真就蹲在树底下,用一口塑料陕北方言砍价:“姨,你这苹果甜到我心坎咧,能不能再饶两个?
”旁边陈好直接笑出褶子,把兜里的小米倒进簸箕,黄澄澄的粒子像小瀑布。
那一刻,明星滤镜碎一地,只剩俩字:真香。
节目正片里,高西沟的坡地绿得晃眼。
二十年前这儿还是“风吹黄土遮天”,现在成片的松林把沟底抱得严严实实。
撒贝宁举着一把老锄头,边刨地边跟老村长掰扯:“您这水土保持法,比我在《今日说法》背条文都严。
”老爷子咧嘴,露出三颗牙:“法在人心里,树在坡心里,一个道理。
”一句话,把生态账算成了人情账,屏幕外的我跟着点头——原来环保不是高大上,是“给土地留口喘气儿的空”。
更绝的是后采。
陈好蹲在窑洞门口,拿一次性筷子戳着碗里的黄米饭,突然抬头问摄像:“你们拍完能顺手买几袋小米吗?
我朋友圈已经问爆了。
”说完真掏出手机,把购买链接甩进工作群。
三天后,高西沟的网店客服截图疯传:平时月销两百袋,那天一晚上干到四千单。
村民梁大姐在镜头前抹泪:“往年苹果熟得求贩子,今年苹果还在树上,快递车已经排到沟口。
”我第一次发现,“明星带货”四个字可以这么暖——不是喊口号,是顺手把老乡的饭碗端稳。
当然,也有人挑刺:明星干两天农活,就能振兴乡村?
撒贝宁在秧歌队里转得跟陀螺似的,转头回怼:“我也没说我来救谁,就是串个门,顺手把门外的牌子擦亮了,让更多人看见。
”说完他真把写着“高西沟”三个字的木牌扛到镜头前,用袖子抹掉灰,露出底下的小字——“1953年,第一批栽树的人”。
那一刻,突然懂了:所谓“振兴”,不是一锄头挖出个金娃娃,而是有人记得你在这儿,有人愿意把故事带走,再把人带回来。
节目播完第七天,我刷到一条游客拍的短视频。
画面里,一个穿白裙子的小姑娘在松林里转圈,她妈在后面喊:“别跑远,当年你外公就在这儿栽树!
”评论区有人@撒贝宁@陈好,说谢谢。
没人回,但头像旁边的小绿点一直亮着,像在说:看见了,下次还来串门。
至于我,把没拆封的高西沟小米倒进电饭煲,开锅时满屋子的米油香。
忽然想起撒贝宁那句塑料陕北话——“甜到心坎咧”。
嗯,是真的甜。
来源:巷尾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