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档刚散场,朋友圈就刷到一张截图:十年最低票房,18.35亿,连去年的一半都不到。
国庆档刚散场,朋友圈就刷到一张截图:十年最低票房,18.35亿,连去年的一半都不到。
有人吐槽“没片可看”,可偏偏一部叫《毕正明的证明》的小片子,豆瓣7.6,知乎89%推荐,愣是只拿到五千多万,排片第八。
这落差,比电影本身还戏剧。
片子其实挺好看。
公交反扒,全程 handheld,镜头跟着跑,汗味都快溢出银幕。
成龙看完说“动作干净”,可观众买票前连预告都没刷到——定档只提前三天,首日排片6.7%,黄金场只有午夜边角料。
名字也吃亏,《毕正明的证明》拗口到像高数题,原想蹭《天下无贼》的情怀,版权没谈拢,临时改口,直接把路人缘砍半。
更尴尬的是阵容。
王安宇演技在线,可微博粉丝不到八百万,同期对手檀健次一个人就3800万,算法时代,粉丝数就是排片杠杆,影院经理也现实:粉丝空座,谁给场次?
好在口碑慢慢发酵。
10月第二周,排片奇迹般爬回8.3%,单日票房破五百万,像马拉松最后一公里,喘是喘,但没停。
抖音上#证明挑战# 3.2亿播放,年轻人把钱包掏出来拍视频:
“今天不偷,只偷心。
”
戏谑里带点中二,票房曲线居然抬头。
金鸡奖也给面子,两项提名,中小成本+新人演员,算官方盖章“这娃能拍”。
Netflix 直接买断海外,上线当天冲上华语区第二,评论区一水儿“居然没塌房”。
网络版权收入反超市里票房,片方自嘲:
“院线是面子,流媒体是里子,里子厚了,面子再补。
”
行业也没装睡。
电影局10号发通知,要给艺术片专项排片保障,翻译成人话:以后冷门片想 midnight 场,得给块像样的时间蛋糕。
阿里和麦特文化甩出五千万新人基金,意思是“下一部别死得这么难看”。
可问题还在。
老片《731》靠点映场跑出没到20亿,说明观众不是不进影院,是只挑熟脸。
短视频能救一条命,救不了整条产业链。
名字、档期、明星、算法,一环掉链子,好故事也只能深夜自我证明。
接下来一个月,片子转进全国艺术联盟,专厅专映,像小众乐队开巡演,票卖得慢,但每一场都坐满真听众。
衍生短剧《毕正明前传》已立项,拍他年轻时第一次抓小偷,平台给的数据是“短剧版预约破百万”。
绕了一大圈,IP 还是回到《天下无贼》的魂——只是不再硬蹭,自己长出血肉。
观众其实不复杂:
好片子+能买到票,就掏钱;
好片子+搜不到场,就等盗版;
好片子+盗版也找不到,就干脆刷短视频解说,三分钟看完,点赞走人。
《毕正明的证明》把这条链路走成了U形:
先被踩到谷底,再借口碑、短视频、奖项、流媒体一步步爬回视野。
它没逆袭成神话,却给后来人留了一张“逃生路线图”:
定档别赌假期,名字别端架子,明星可以新,但得提前半年让粉丝长大,院线不给力,就先把海外和流媒体谈妥。
下一部小成本想活,别只带剧本,记得带上这份“避坑清单”。
至于观众,如果哪天在排片表再看到这种“名字劝退、口碑真香”的片,不妨买张票,就当给认真讲故事的人递瓶水。
毕竟,市场再冷,也总有人需要被“证明”——
证明好电影不会死,只是跑得慢点。
来源:山顶尽情欢呼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