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早布局:机器人扭矩传感器需求涨,7家量产抢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7:42 1

摘要:最近跟做机器人产业链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行业里最抢手的不是机器人整机,而是藏在关节里的扭矩传感器。以前这玩意儿主要靠进口,现在国产货不仅能替代,还成了香饽饽。10月3号刚看到数据,咱们中国力矩传感器市场规模2024年就到了5.5亿元,2025年预计能冲到9.5

最近跟做机器人产业链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行业里最抢手的不是机器人整机,而是藏在关节里的扭矩传感器。以前这玩意儿主要靠进口,现在国产货不仅能替代,还成了香饽饽。10月3号刚看到数据,咱们中国力矩传感器市场规模2024年就到了5.5亿元,2025年预计能冲到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5%。更关键的是,已经有7家国产企业实现量产,老手们早就盯着这块布局了——这波行情根本不是炒概念,是实打实的需求在推着走。

先得说清楚,扭矩传感器到底是个啥?简单讲就是机器人的"关节神经",能感知手臂转动的力度、速度和角度。比如工厂里的机器人抓零件,力气小了抓不住,大了又会捏碎,全靠它精准控制;人形机器人走路时保持平衡,也得靠它实时反馈数据。以前高端市场被欧美企业垄断,一个六维扭矩传感器卖一万多,现在国产货不仅精度跟上了,价格还更实在,难怪需求暴增。

这波需求爆发,核心是两大风口在叠加。第一个是工业机器人升级,现在工厂都要搞"柔性生产",机器人得能处理不同规格的产品,对扭矩传感器的精度要求从0.5%提到了0.1%。第二个是人形机器人量产提速,像特斯拉Optimus、华为的人形机器人,每个关节都得装传感器,单台至少要用4到6个,这市场一下子就打开了。有机构算过,光是人形机器人这块,2025年就能给扭矩传感器带来30亿的增量市场。

需求一上来,技术突破和量产能力就成了关键。以前卡脖子的是"六维力测量"技术,既要测上下左右的力,还要测旋转的扭矩,精度控制特别难。但现在国内企业已经突破了,比如柯力传感,做了30年应变式传感器,把技术平移到扭矩传感器上,不仅通过了华为的验证,还给智元机器人、字节跳动等50多家客户送样。还有儒竞科技,做的无框电机扭矩密度能到15Nm/kg,比特斯拉的供应商还厉害,配套的扭矩传感器自然也跟着吃香。

现在能稳定量产的7家企业,各有各的绝活,基本覆盖了不同场景的需求。

柯力传感 是跨界过来的龙头,本来是称重传感器的老大,现在六维扭矩传感器做到了全球唯三的±0.1%精度,还突破了特斯拉足部平衡系统的认证。2024年新型传感器业务同比涨了126.4%,已经拿到华为的订单,2026年就要规模化生产,这增长势头很猛。

汉威科技 主攻柔性触觉,它的100点/cm²柔性触觉阵列,连波士顿动力都用来升级Atlas机器人的触觉系统。这种传感器能让机器人"摸出"物体的软硬和形状,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特别吃香,现在毛利率能维持在50%以上。

华依科技 走的是技术融合路线,把MEMS和光纤陀螺技术结合起来做姿态解算,还跟英伟达合作开发计算平台,特别适合需要精准定位的机器人。现在新能源汽车工厂的焊接机器人,很多都用它的传感器。

儒竞科技 靠电机带传感器,它的无框电机扭矩密度全球领先,配套的扭矩传感器自然能跟电机完美适配,在人形机器人关节领域抢了不少份额,2025年上半年订单量翻了三倍。

中熔电气 专攻高压场景,是全球唯一通过1500V人形机器人高压平台认证的企业,它的扭矩传感器能在高压环境下稳定工作,打破了美国企业的垄断。

鸣志电器 聚焦精密驱动,做的空心杯电机配套传感器,能用到机器人手指上,精度控制到毫米级,国产市占率第一,跟瑞士、德国的老牌企业直接竞争。

埃斯顿 是全产业链玩家,自己做机器人本体,配套的扭矩传感器都是自研的,能跟控制器、伺服系统无缝衔接,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占了不少份额。

这些企业能抢跑,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政策在托底。2025年工信部的"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里明确提了,要重点支持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对突破关键技术的企业给研发补贴。而且各地都在建机器人产业园区,像长三角的"机器人谷",把传感器、电机、减速器企业聚在一起,配套成本降了不少,量产速度自然就快了。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布局是不是晚了?其实才刚开始。一方面,国产替代率还不到30%,高端市场大多还是进口货,替换空间很大;另一方面,技术还在迭代,比如MEMS工艺的传感器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现在刚量产,后续还有降价放量的机会。老手们盯着这些企业,看的就是"技术壁垒+量产能力+政策支持"这三重逻辑,比追涨机器人整机靠谱多了。

不过也得提醒一句,选标的不能只看概念。得看两点:一是有没有真实订单,比如柯力传感已经交付华为,这比单纯送样靠谱;二是研发投入够不够,像柯力传感研发费用率9.37%,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技术迭代才有保障。那些没订单、靠蹭热点的企业,涨得快跌得也快,千万别碰。

现在机器人产业正处在爆发前夜,扭矩传感器作为核心零部件,就像十几年前的锂电池,早布局的人已经占了先机。这7家量产企业里,你觉得哪家能最先冲成行业龙头?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这两个赛道,哪个更有爆发力?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声明:本文数据来自工信部公开信息、智研咨询报告及上市公司公告,仅作行业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小猪小猪呼噜噜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