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那阵儿,攒电脑的人估计都偷着乐,SSD价格跌到史低,好点的NVMe固态跟机械硬盘一个价,DRAM内存也便宜得不行,我当时还跟朋友说“趁这波多囤块盘,以后肯定涨”。
2023年那阵儿,攒电脑的人估计都偷着乐,SSD价格跌到史低,好点的NVMe固态跟机械硬盘一个价,DRAM内存也便宜得不行,我当时还跟朋友说“趁这波多囤块盘,以后肯定涨”。
本来以为这便宜能多占会儿,结果2024年一睁眼,存储市场直接翻了个面,不管是SSD、内存还是机械硬盘,价格全都往上走,有的甚至比去年贵了一倍还多。
其实,这反转来得又快又猛,好多人都没反应过来,之前没下手的现在只能拍大腿。
首先说一下,这价格是怎么从“地板价”涨起来的。
2022到2023年初,存储厂商日子特别不好过,NAND闪存和DRAM内存卖得比成本还低,仓库里堆了一堆货。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减产“止血”,三星、美光这些大厂,要么砍产能,要么停了老生产线。
本来想这减产也就是缓一缓,没成想2023下半年开始,效果就显出来了。
就拿512Gb的TLC NAND芯片来说,半年时间现货价直接翻倍,合约价也跟着涨。
这涨价很快就传到了零售端,2024年初,2TB的Black SN850X,价格居然破了150美元,之前才一百出头。
三星的990 Pro更夸张,节假日时候120美元能拿下,后来直接飙到175美元以上。
不光是SSD,内存也一样,2023年还没人要的DDR4内存,2024年突然就不够用了,连显卡用的GDDR6显存,价格都涨了不少。
更让人意外的是机械硬盘,本来以为它能当个“备胎”,结果2024年4月西部数据直接跟合作伙伴说要涨价5%-10%,后来集邦咨询又说数据中心用的近线机械硬盘也不够了。
其实,之前我总觉得机械硬盘和SSD会有一个能兜底,毕竟以前都是这边涨那边稳,没想到这次俩一块儿紧张。
后来查了才知道,机械硬盘短缺不是需求突然变多,而是厂商之前为了focus在闪存业务,把机械硬盘的产能砍了不少。
偏偏这时候,AI数据中心又需要大量存储,近线机械硬盘用来存“温数据”正合适,供需一错配,就不够了。
更关键的是,AI还把存储需求给“拉满”了。
你可能不知道,训练一个大语言模型有多费存储,单个GPU节点就要用几百GB的DRAM内存,还有数TB的闪存,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就更不用说了,那需求简直是“吞噬式”的。
就拿OpenAI来说,他们搞的Stargate项目,每月要从三星、SK海力士买90万片DRAM晶圆,这数量差不多占了全球DRAM产量的40%。
其实,就算这订单不能全兑现,光是这动静,也能让其他客户抢不到货。
云服务商也没闲着,他们早就开始“囤货”了。
三星还没发布的V9 NAND闪存,订单已经满了;美光到2026年底的HBM产能,也全被订走了。
以前厂商签供应合约也就管一个季度,现在直接延长到好几年,云服务商还专挑源头厂商买,就是怕后面断供。
如此看来,普通消费者想抢货,根本拼不过这些大企业,只能跟着承受涨价。
厂商这边呢,也有自己的顾虑。
2019年、2022年那两次行业崩盘,他们到现在还记得,一扩产就过剩,一过剩就亏损,所以这次就算需求再旺,他们也不敢随便加产能。
而且建个晶圆厂成本太高了,动辄几百亿美元,还得等好几年才能量产,设备供应商那边也排着长队,阿斯麦的EUV设备交货都要等两年。
更何况,现在还有地缘政治的问题,稀土、光刻设备都有管制,机械硬盘需要的钕磁铁,中国又占了全球大部分产能,供应链一卡壳,扩产就更难了。
群联电子的CEO说,NAND闪存可能会短缺十年,一开始我还觉得有点夸张,后来想想也有道理。
厂商现在都把钱投到HBM和先进制程上了,HBM利润是普通DRAM的3到5倍,换谁都会优先做这个。
这样一来,DDR4、TLC NAND这些主流存储的产能就被挤压了,供应自然紧张。
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现在升级存储真不是明智之举。
2025年10月树莓派都涨价了,4GB版本贵了5美元,8GB的贵了10美元,官方说内存成本比去年涨了120%。
其实,要是电脑还能用,不如先等等,别凑这波热闹;要是非买不可,也别追求大容量,先满足刚需就行。
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尤其是中小企业。
AI服务器需要的存储越来越多,成本也越来越高,有些小公司因为预算不够,只能暂停AI项目。
大型企业还好,能提前跟厂商签长期合约锁定供应,小企业没这议价能力,要么等货,要么花高价买,差距越拉越大。
毫无疑问,存储市场这波反转,不是偶然。
既有行业周期的原因,也有AI需求爆发的推动,再加上供应端跟不上,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短期来看,2026年前价格估计都降不下来,以前那种“季节性降价”怕是见不到了。
长期的话,就算有政府支持建晶圆厂,也得等好几年才能出产能,而且还得看AI需求会不会降温。
总的来说,现在的存储市场就是“僧多粥少”,大企业抢得多,普通消费者和小企业只能少分点。
要是你之前没囤够存储,现在也别着急,理性规划最重要;要是企业做相关业务,早做供应链布局才是王道。
这波反转给咱们提了个醒,存储这东西,关键时刻还得早做打算,不然真要涨价的时候,哭都来不及。
来源:围炉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