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电商行业迎来“强监管”转折点——《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正式落地,淘宝、抖音、拼多多等所有平台,需每季度向税务局同步商家收入数据。这意味着电商收入从“模糊申报”进入“全透明时代”,但并非所有从业者都受影响,其中3类人可享免税政策,而
电商10月起收入全透明!0申报=5倍罚款,这3类人却免税
2025年10月,电商行业迎来“强监管”转折点——《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正式落地,淘宝、抖音、拼多多等所有平台,需每季度向税务局同步商家收入数据。这意味着电商收入从“模糊申报”进入“全透明时代”,但并非所有从业者都受影响,其中3类人可享免税政策,而违规操作的商家将面临高额罚款。
先明确新规的核心影响范围:只要在平台产生收入,无论是网店老板、直播带货主播,还是做知识付费的创作者,都被纳入数据报送范畴。平台会精确同步“收入总额、退货金额、销售净额”等数据,小到一笔几十元的订单,大到上百万的销售额,都会与税务局系统实时比对。此前部分商家“收入不报、少报”或“零申报蒙混过关”的做法,如今彻底行不通——一旦平台报送收入≥10万元,商家却零申报,不仅要补缴税款,还会被处以0.5倍至5倍罚款,同时产生每天万分之五的滞纳金,企业还会留下税务污点,后续被重点监控。
但并非所有电商从业者都需紧张,以下3类人可享受免税或低税负政策,完全不用担心里程碑式的新规:
第一类是年销售额≤120万的个体户。这类商家不仅增值税全免,个税经核定后也为0。按季度算,只要每季度销售额不超过30万,就无需缴纳任何税款,覆盖了约90%的小微商家,比如卖手工饰品、小众家居的小店,基本都能满足条件。
第二类是从事便民劳务的基层劳动者。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家政阿姨等,即便通过平台接单赚钱,也不在数据报送范围内。因为他们的收入大多低于增值税起征点,且本身享受税收优惠,新规明确将其排除在外,避免增加基层劳动者负担。
第三类是“零营收”或仅发布信息的用户。如果店铺开通后未产生实际交易,或仅在平台发布产品信息却没开单,平台无需报送其数据,自然也不存在缴税问题,这类“僵尸店铺”或试运营商家无需担心。
对于需要缴税的商家,尤其是年销售额120万至500万的个体户和小规模纳税人,也有明确的低税负方案:年销售额≤500万的,增值税按1%缴纳,综合税负能控制在5%以内;若年销售额超500万,会被强制认定为一般纳税人,需按13%税率缴税,但可通过入驻返税园区享受最高45%的返税优惠,降低实际税负。不过要注意,部分商家为规避一般纳税人身份,想通过“拆分店铺”“年销售额快到500万就闭店”的方式操作,需谨慎——频繁注销、新开店铺可能被认定为“恶意避税”,反而引发税务核查,建议通过合规的税务规划,比如设立采购中心、利用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来优化税负。
面对新规,商家当下最该做的不是恐慌,而是3步紧急自救:
第一步是梳理历史数据,赶紧导出2023年至今的全平台订单,汇总真实收入,建立清晰的收入台账,避免后续申报时与平台数据不一致;
第二步是补全资质和申报,没有营业执照的尽快注册个体户,有执照但未报税的,10月首次申报前完成“补零申报”,避免逾期;
第三步是补齐成本发票,进货费、物流费、直播间投流费、员工工资等合规支出,都要向合作方索要发票,若小额缺票可通过个体户核定解决,大额缺票则需调整业务链,防止因成本票缺口超30%被“核定利润”,按最高档补税。
这次电商税收新规,本质是“规范少数,保护多数”——既打击了高收入却偷逃税的大主播、大商家,也通过免税政策保护了小微商家和基层劳动者。但仍有疑问:随着新规推进,年销售额超500万的商家,除了返税园区,是否会有更多税负优化政策?而当下通过“拆分店铺”避税的商家,未来是否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会在后续政策细化中逐渐清晰,但对多数商家而言,当下最关键的是紧跟新规节奏,合规经营才能长远发展。
来源:寒羽爱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