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被欠薪(1):发薪日那天,我才知道网上负面舆情是真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1 21:27 2

摘要:上海浦东,某聘上标注 D 轮,员工 1000 人。这家公司达到了小啦想要的薪酬底线要求,虽然并没有涨薪,但这个时代嘛,不降薪已经很好了。

上海浦东,某聘上标注 D 轮,员工 1000 人。
这家公司达到了小啦想要的薪酬底线要求,虽然并没有涨薪,但这个时代嘛,不降薪已经很好了。

虽然进入公司前,小啦犹豫了一下——公司的负面舆情有一条令人闻风丧胆的关键词:欠薪

但是在面试中,HR 总监和 CEO 面试她的时候,都直截了当地提起了这件事。逻辑上,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CEO 说,公司即将上市,为了剥离不良收益板块,不得不进行裁员,所以很多老员工闹事。

“我们公司,以前是国企编制嘛,都是带编制的,他们怎么肯善罢甘休,自然是不会同意轻易离职的。”
CEO说这话时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仿佛“欠薪”只是上市前的一个必要阵痛。

上市前剥离不良收益,进行大规模裁员,导致舆情四起。
小啦找豆包老师问了下。

豆包老师说,这是不道德的,但也确实是很多大公司在这么做的。

“那你觉得我要去吗?”
“你看你自己面试的过程。你觉得这家公司有问题吗?面试下来,觉得领导好相处吗?环境好吗?如果都好,那就去试试看吧。”

现在的工作这么难找,小啦年纪在人类里不算大,从中国人的退休年龄来说,她仍然是当打之年。
但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上,她已经不算年轻。

小啦最终还是决定入职。

作为一位品牌中心高级专员,她每天接触的,就是舆情。

她抱着“好好表现、通过实习期”的想法,拼尽全力去做事。
策划活动、撰写文案、想方案,她做得很积极。
CEO 每次部门谈话时都非常认可她的想法,甚至在新人大会上当众点名表扬她,把她称为“值得培养的人才”。

她甚至有些忘乎所以,愿意主动加班,让自己的想法落地,公司对外的宣传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大渠道上。
她总是第一时间响应直系领导的需求,让方案落地执行;
她还经常去帮助其他部门的项目,以此拿到自己想要的第一手素材。
由于英文不错,她也成了 CEO 助理和销售同事口中“最方便的那个人”——每当有外宾来访,她总是那个被第一时间叫去接待、讲解、翻译的人。

她一直觉得,自己可以在这一块“发力”。这是一块天然的附加分——没有什么比把自己和公司的业务捆绑在一起更保险的了。

于是她开始主动去背产品资料,熟悉技术逻辑,甚至比销售更了解一些细节功能。
当别人还在磕磕绊绊时,她已经能用熟练的学术用语对着外国客户侃侃而谈。

每次客户或销售在CEO面前大夸一句“有她真好”,她心里就会涌起一种几乎要溢出的成就感:
——太好了,这样的话,无论是谁开单了,总能在CEO面前听到自己的名字。
——那她的未来,也就稳了。

她很忙碌,也很快乐。
她真心觉得,这家公司看上去也没那么糟糕……

直到发薪日那天。

那天,小啦已经数不清自己第几次反复点开银行 App,也早已对短消息提示声异常敏感。
但余额界面依然一成不变,空空如也。

“可能是晚点到账吧。”
她试着安慰自己,可心里那种不安的感觉,却在一点点蔓延。

那些曾被她刻意忽视、甚至自我说服“可能只是个别案例”的负面舆情,
像潮水一样,全部冲了回来——

“这家公司恶意欠薪!我做了半年,一分钱也没有发到!”

午休时,她又悄悄点开 App,依然没有变动。
傍晚,手机消息栏不断闪烁,却全是外卖优惠、信用卡广告,没有那条她真正盼着的工资到账提醒。

那一刻,她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她终于意识到:传言,竟然是真的。

“如何处理公司负面舆情?例如,有些员工对公司进行的恶意攻击?例如——欠薪?”

小啦突然想起了自己第一次来公司面试时,人事总监抛出的那个“试探性”问题。

那时,她愣了一下,但很快恢复了职业惯性。她抬起头,看向对方的眼睛,嘴角甚至还带着一点自信的微笑。

“发大量红稿,处理负面舆情,建立可信的代言人。”她答得干脆利落,仿佛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业务考题。

接着,她娓娓道来一整套公关打法:

——主动制造正向传播,稀释负面舆论,比如 CEO 或技术负责人接受重点媒体采访,输出“技术领先、战略前瞻”的内容;
——同步在各大平台投放软文,围绕核心产品和技术布局讲“故事”;
——联动第三方机构发布榜单或白皮书,形成外部背书;
——最后用内部员工故事、人文关怀包装,营造“企业稳定发展”的公共印象。

那是她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流程,干净、漂亮、专业。

她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她会站在这家公司的办公室里,亲眼看着这个“欠薪舆情”,从面试题,变成了现实。

而她现在,正在稳步有序地,按照自己当初在面试时描绘的那套“标准打法”推进。

公司的舆情关键词,逐渐与“恶意欠薪”解绑。她手头的工作,是策划一篇技术负责人的专访,主题是公司在前沿战略上的布局与领先。

镜头里,公司负责人的形象自信而坚定,发言斩钉截铁,语气里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胜券在握。

就像那天面试时的她自己——那样笃定,那样相信这一切都能被包装、被讲好、被控制在轨道之内。

只不过,技术负责人是新来的,还没走到她如今的这一步。
他并不知道,老员工每次看到新入职的员工时,眼底都会浮现那种只有局内人才懂的冷幽默——
那是一种“欢迎加入到被欠薪的大部队”的表情,带着三分同情,三分“卿本佳人,何必来此”的绝望,
还有四分比愤怒更深的、彻底的麻木。

她在上海,被欠薪。
这里车水马龙,经济繁荣,
公司听起来无比高大上,
却没想到连工资都发不出。

来源:冥王星与一只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