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千卫是多大的官?为什么李元芳总是炫耀,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20:19 1

摘要:历史上,千牛卫到底管多少人?翻开《唐六典》原条看看就知道了,大唐禁军分南衙十六卫,牛千卫分为左右千牛卫,一边有一个大将军,正三品,下面还有两个将军,从三品,再往下就是干活的,叫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拢共一百二十来号人。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李元芳那句“检校千牛卫大将军”一喊出来,地方官都得靠边站,简直横着走,可这千牛卫,到底是个多大的官,真有那么神吗?

历史上,千牛卫到底管多少人?翻开《唐六典》原条看看就知道了,大唐禁军分南衙十六卫,牛千卫分为左右千牛卫,一边有一个大将军,正三品,下面还有两个将军,从三品,再往下就是干活的,叫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拢共一百二十来号人。

他们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御前带刀”,说白了是皇帝出门时的仪仗兼保镖左右卫、武卫那些一样,都是“南衙十六卫”里头的,个个都是宝贝疙瘩,都得是从五品官的儿子里挑,往上查三代,身上有块疤都不能太大,还得拉得开九石的弓,这才能进,官阶高,人又少,金贵就金贵在“离天子近”这几个字上。

后来武则天把家搬到洛阳,搞了个控鹤监,那是负责宫里头吃喝玩乐的,跟千牛卫的活儿不冲突,千牛卫照样干着“掌御刀、升殿、列仗”的差事,就是不像太宗那会儿老跟着皇帝出去打仗了,权力是小了点,可也没惨到去看城门,

到了晚唐,神策军厉害起来了,千牛卫的风头是被抢了些,可仪仗、扈从、考核这些事儿还在干,盔甲根本没发霉,史书里写着呢,黄巢打进长安那年,千牛卫还在丹凤门前头列队站岗,说明这单位一直都在,就是人可能没满编。

那个“检校”俩字,很多人一看就觉得是“挂名”的意思,在唐朝,这词意思可多了,一种是“加官”,就是你本职工作之外,再给你个头衔,能参与些大事,另一种是“遥领”,人不去上班,光拿钱,李元芳这个“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剧里头他也没自己的兵,也不在衙门里坐班,就更像是第二种,是个加给他的头衔,主要是为了让他代表皇帝,出差办事方便,但这“加衔”可不是“虚衔”,拿着这个身份出差,他就能要求地方上配合,跟御史台那些“奉敕巡按”一个道理,所以地方官一见他亮牌子,怕的不是千牛卫这单位,怕的是他背后“三品皇使”这面大旗。

要是跟咱们现在比,这官到底算个啥,硬要套的话,就得抓住几个点,贴身保镖,仪仗队,还有皇帝派出来的特使,千牛卫大将军平常的工作,就是“御前扈从”,有点像现在中 央警卫局的高级指挥员,可唐朝那会儿分工没现在这么细,权力边界也模糊得很,所以,你别把他想成什么“正 军级副局 长”,不如直接理解成一个“拿着三品通行证、能直接跟顶层对话的特勤领队”,一旦派出去,那就是钦差武官,地方上必须按三品大员的规格来招待。

至于那个“擅自离开营地就要流放两千里”的吓人规矩,唐朝法律里是写着,“宿卫人员私自外出,一天徒刑一年”,可后头还有一句,“要是奉了命令或者有急病,就不算”,李元芳嘴上说着“奉敕”,剧里还有狄阁老写的条子,按规矩是能免罪的,电视剧里不提这个,就是为了让剧情紧张点,拿死板的法条去套活人办差,这本身就不对劲。

还有那把千牛刀,也不是只能看的花架子,分两种,一种实战用,一种仪式用,《唐六典》里记着呢,千牛刀比一般的横刀要长一点,重一点,但绝不是“钝得不能打仗”,考古挖出来的唐朝环首刀,刀背很薄,开刃角度跟横刀差不多,能砍能刺,就是刀柄刀鞘做得华丽,又是鎏金又是错银的,显得尊贵,说它“钝得能当尺子用”,那是想当然了。

总的来说,千牛卫在唐朝一直都是“皇帝的脸面”,官品高人又精,就贵在一个“近”字上,李元芳那个“检校大将军”,就是皇帝权力的一个移动印章,出差在外一亮出来,地方官就得按规矩办事,合情合理。

至于今天该算个什么职位,也别硬套了,记住一句话就行,离最高权力越近,你手里的牌子就越值钱,千牛卫的荣耀,不在于管多少人,而在于那十二步之内,皇帝一回头就能看见你。

参考文献:

1.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十六“左右千牛卫”条,中华书局,1992

2.刘昫《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中华书局点校本

3.王溥《唐会要》卷七二“千牛卫”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来源:苏兼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