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华|一个人与一段国境线——老郑和他的公安边防的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20:23 1

摘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都会有自己的塑造英雄和推崇英雄的方式。可是我想强调的是不论什么时代什么民族英雄崇拜历来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个人与一段国境线

——老郑和他的公安边防的故事

作者/段金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都会有自己的塑造英雄和推崇英雄的方式。可是我想强调的是不论什么时代什么民族英雄崇拜历来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穿上军装不久,我们就从解放军内卫部队改编到武警部队,并以战士报道员的身份,到边防一线从事新闻采访报道。那个时候,我对英雄这个概念的理解很单纯片面,甚至说是幼稚,简单地依照教科书按图索骥,以"高大全"的标准去寻找英雄。

那个时候,在我的想象中,英雄应是形象高大威武,一脸正气,讲话声如洪钟,充满豪言壮语,做事完美无缺,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头一昂手一挥,天大的事瞬间迎刃而解。

令我失望的是,我在基层部队跑了大半个月,还没有发现合适的采访对象,更没有稿件见报。带我的老兵告诉我,你说的那些所谓"英雄",是过去的文艺作品中塑造出来的,这种完美无缺的"英雄"是不存在的,人们更渴望看到真实的英雄,那些有血有肉,甚至带着些许缺点的普通人,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当我尝试着用老兵说的这种方法再次深入边防去寻找英雄时,我突然恍然大悟,英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平凡与伟大之间只隔着一堵墙。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西南边陲,变成了连通世界的枢纽,一群胸怀高远信仰初心的年轻人,加入了新组建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边防部队。老郑就是那个时候从地方公安边防管理部门转隶到武警边防部队的,和他一起转入现役的有70多名地方公安干警被分配到新成立的边防工作站、边防检查站和边防派出所工作。

我们把他们这些转隶到部队的干部称为老武警,在军事素质方面,与我们从解放军部队改编过来的新武警是无法相比的,况且他们中有不少是二次入伍的老兵,有的已经年逾五旬,长期不出操不训练,他们的身上已经没有了军人的干练气质,为了提升这些"民转武"的边防武警的军事素质,当时的武警总队专门抽调我们中队的先行班到全省各个部队示范表演 队列、军体、格斗等科目。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老郑和他的战友们。作为部队宣传工作者,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了武警边防部队。

上世纪80年代,云南边境地区硝烟未散.剑拔弩张在祖国漫长的边境线上,武警边防部队的战友们冒着炮火硝烟巡逻,迎着枪林弹雨勘察国境;他们日复一日地守卫祖国领土完整,打击跨境犯罪、维护战区社会治安等艰苦工作的挑战。

80代末边境局势逐步稳定,他们又积极投入服务改革开放振兴口岸经济的蓬勃事业中。服务边民互市、通商往来,双边会谈会晤、勘界定界,妥善处理难民和民族地方武装问题,开展缉枪、缉毒和偷越国边境犯罪…

也就是这段经历养成了老郑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无论到什么地方,书和笔不离身,遇到重要的事件和故事都详细记录下来,能够个人保存的有用资料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他都认真地保存下来,这也是他后来能够完成一部内容丰富的,有关边防的书稿的原因之一。

老郑白白净净像个书生,性格幽默风趣,也是一位热情温和的人,待人和气讲话轻言细语。他在边防一线工作生活四十余年,不论是当普通干部还是任部队主官,转业以后在磨憨经济开发区任领导工作他总是以一副乐呵呵充满低调谦逊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部队那些年,他深入一线,以部队为家,在干部战士中间,他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与大家一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值勤这是那个年代领导干部的工作风格也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

边境的崇山峻岭,羊肠小道、箐溪小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巡逻途中与野象豹子争路与猴子野猪抢水果,是老郑和战友们最大的乐趣。当然,他们也有过不少被毒蛇猛兽攻击,被蚂蟥毒蚁叮咬的危险时刻。

对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他细致入微、温暖如春,无论是南腊河畔的傣楼社房,还是大山深处的哈尼人家,国境线上的瑶村苗寨,只要有老郑出现,那里的灶房火塘边,菜园田地中,都会听到泉水般温润如玉,柔软悦耳的易武口音还会传出他具有超强磁性的笑声。

“点点头钱不愁,挥挥手一幢楼"犯罪分子拉拢边防官兵的手段花样繁多并不断翻新在诱惑面前,有人落水了,但老郑却稳如泰山的屹立在那段国境线上,这也是他当兵几十年,最值得欣慰的一个方面。

2003年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因为舍不得离开他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口岸,他主动提出到新组建的口岸经济开发区工作。他说,一个地方在习惯了,舍不得离开了。

是的,他太熟悉了,如同熟悉自己的故乡。

他熟悉热带雨林中的那段国境线,熟悉国境线上那几棵界碑,也许他不一定知道家门口有几级台阶,但对界碑旁有几棵树,几篷草却能如数家珍。

在口岸经济开发区在了10多年后,2014年老郑退休了 。退休后的他仍然惦记着他那段边境线。他决定写一本书,把自己的边防故事,把自己的口岸管理经验以文字的形式留下来。

写书对老郑而言,不是很难,因为他早有准备。仔细观察,见微知著,把工作做细、做实是老郑的工作秘籍,做有心人办温暖事,是老郑为人处事的风格。他一有空就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记录下来,他把记录和写作当作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享受着其中的巨大乐趣,经过一个个激动人心的不眠之夜和奋笔疾书的黎明,他写出一本厚厚的文稿《老郑的公安边防的故事》

从工作角度讲,《老郑的公安边防的故事》是他四十多年边防保卫和口岸建设的工作生活体会、心得以及他对工作中出现的瑕疵的深刻反思。这些都是他积极探索,不断思考的成果,是边防管理、口岸建设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从史学角度来看,这是西南边陲边防管理史难得的珍贵资料,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书中那些非常难得的具有可读性的生动故事,也足以满足他们对边防工作和口岸建设的了解。

老郑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武警边防部队的精神风采和口岸建设体感温度,文中书写的正义力量,传播的崇高文化、弘扬的社会正能量、讴歌的人间真情更令人感动。

老郑的故事,往日那些边境突发事件的处置、武警边防官兵和联防民兵的战斗事迹,又活生生的浮现在我们眼前 。口岸由军事禁区成为边境贸易区、经济开发区、跨境合作试验区为一体的边境综合功能区的风雨历程。都会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老郑的故事,讴歌的是一代又一代的边疆保卫者和建设者,面对危险,他们毫不犹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面对跨境犯罪,他们机警敏锐,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在口岸建设中,他们放眼世界,着眼未来,面对群众,他们情深意浓,赤胆忠心,勤政为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以无悔青春的血肉之躯,在祖国的边防线上默默奉献、英勇斗争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们为边疆口岸建设发展更是呕心沥血,历尽苦难,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卫士,更是边疆口岸建设发展的践行者。

老郑的故事,总是让人热血激荡,热泪盈眶,边防官兵的浩气和柔情扑面而来让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这是和平年代正义与邪恶,良善与丑陋殊死战斗的诗篇,是捍卫边疆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边防武警和边疆各族人民用热血和生命写出的厚重华章。

老郑的故事,是一部讴歌边防守卫者和建设者,弘扬正气大义,激励人民团结奋进的爱国主义教材,这里有惊心动魄的边防保卫故事,有作者和战友们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传奇,有作者自己参与口岸建设管理的真诚情感投入。

我曾经想过如果老郑的故事,写景描人再生动引人一点,就能使作品从"工作报告"中摆脱出来,成更具有一些可读性和文艺色彩的文学作品。可是,这些都没有任何必要了。这些真实没有任何修饰和夸张的社会生活内容记述,已经给人太多的感动和难忘的记忆。

老郑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但有公安边防精彩纷呈的战斗经历,如火如荼的边疆口岸建设历程,感受他们的生命经历和情感世界,使人能够感悟到信仰的强大力量,体察到人性的纯美光辉。

是他们用平常抒写了感动。

是他们用平淡演绎了传奇。

是他们用平凡铸就了伟大。

老郑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边防战士的心中,永远是:人民重于泰山,使命高于一切。

老郑的故事让我们发现:其实英雄时刻都在我们身边!

"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就能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在这个方面,老郑是一个实打实的践行者。

我和老郑一样,因为穿过军装的缘故,身上总有一种不死的军魂,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英雄情结,我们都把寻觅英雄,讴歌英雄,为英雄写作当作自己的永恒追求,我深信这种追求,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岁月会见证我们的忠诚!

作者简介:段金华,男,哈尼族,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60年代中期生于云南省江城县,从小生活在云南边防部队军营,80年代曾在云南武警部队当兵,退伍后长期在西双版纳宣传文化部门工作,曾任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办主任、网信办主任);州社科联主席(州社科院院长)业余时间偶尔触碰文学写作,在《解放军报》、《中国民族报》、《云南日报》发表过散文随笔、诗歌,题材多为边疆生活,散文《我是一个兵》被选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大系》(哈尼族卷)。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