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省教育厅》等很多官方公众号都报道了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任明杰的事迹。我在重温事迹感受精神的同时,顺便看了文章下面的评论,无意中看到这样一份留言:“我佩服他,但是我不想学习他的样子,因为我还有家要照顾。”
今天,《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省教育厅》等很多官方公众号都报道了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任明杰的事迹。我在重温事迹感受精神的同时,顺便看了文章下面的评论,无意中看到这样一份留言:“我佩服他,但是我不想学习他的样子,因为我还有家要照顾。”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教师内心的真实困境——我们崇敬楷模,却害怕楷模式的奉献,必须牺牲家庭与自我。
但任明杰的故事,恰恰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他之所以能成为“最美教师”,不是因为他牺牲了一切,而是因为他找到了一种忠于教育也忠于自己的生活。他没有被“教师”的身份捆绑,而是在这个身份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也温暖了学生的童年。
任明杰是河南乡村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是我相识多年的好友。在很多人想象中,他可能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式的奉献者,熬夜批改作业、顾不上家庭、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但真实的他并非如此。他和同是教师的爱人一起,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学校,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他们没有把教育看作是一场牺牲,而是真正融入了这种朴素而饱满的生活。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教育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种共同成长。我经常从朋友圈围观他们的家庭日常:孩子在校园里无拘无束地生长,妻子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不忘个人专业成长,而他,在课余种菜养花、写日记、拍视频,记录真实的教育日常,同时辐射引领一方。他们没有刻意追求“伟大”,只是踏实、快乐地做着该做的事。正是这种“小满即安”的生活哲学,让教育焕发出更温暖、更持久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教师最平凡也最幸福的样子。
这也是我们最初的梦想。可是,走着走着,很多人渐渐失去了眼中的光。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太习惯于把教师捧上神坛,歌颂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却常常忽略了: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们需要生活,需要陪伴家人,需要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正的尊师,不应是道德绑架,更不应是仅在教师节一天的鲜花掌声,而是给予教师更多人性化的理解、更合理的待遇保障、更宽松的成长环境。
环境的问题,需要时间等很多因素来解决。而我们的工作生活状态,我们面对事情的思维方式,却需要靠自己来调整和改变。
那么,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做一名真正快乐的教师呢?我想,无外乎以下几点:
教师的工作充满挑战,面对不同的学生、家长和教学压力,情绪波动在所难免。快乐的教师不是没有情绪,而是懂得如何与情绪共处。建议每天留出10分钟的“静观时刻”,通过冥想、深呼吸或简单记录,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建立“情绪边界”,不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也不让家庭烦恼影响课堂;学会“积极转念”,将棘手的问题视为成长的契机。记住,稳定的情绪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内心的一片清朗天地。
很多教师的忙乱源于缺乏时间规划。面对种种琐碎的工作,建议采用“四象限法则”,将任务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优先完成重要不紧急的事,如备课、阅读等;善用“碎片化时间”,课间10分钟可处理批改、回复通知等小事;建立“课后15分钟复盘”习惯,整理当日工作,规划次日重点;周末至少留出半天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陪伴家人、发展爱好。时间管理不是为了做更多事,而是为了更有品质地生活。
当我们面对难以管教的学生时,最容易情绪耗竭。不妨转换视角:将学生看作研究对象,用研究的心态代替批判的心态。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分析背后的家庭、心理、社交因素;尝试不同的沟通方法和教育策略,观察反馈;与同事讨论案例,寻求多元视角。这个过程不仅能缓解焦虑,还能提升专业能力。每个“问题学生”,都是帮助我们理解教育复杂性的珍贵样本。
快乐的教师懂得主动构建支持系统:参与学科教研组,定期分享教学心得;加入读书会或专业社群,与同行交流经验;结识三五位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彼此倾诉、互相鼓励。在共同体中,我们既获得情感支持,也得到专业成长。任明杰之所以能保持热情,正因为他从未孤独前行——他和爱人彼此支持,与同事共建积极氛围,形成了一个强烈的磁场。
有这样一句话:“总得热爱点儿什么,譬如草木对光阴的钟爱。”教师的身份之外,你首先是你自己。保留一份与工作无关的爱好吧,无论是绘画、园艺、跑步还是烹饪,这些热爱能滋养心灵,提供情绪出口;发展一项能带来成就感的技能,哪怕是学一门新语言、练一手好字;定期安排与教育完全无关的活动,如看一场电影、访一位老友、走一段陌生的路,去一个向往的地方……这些“属于自己的时刻”,正是我们对抗职业倦怠的最好方式。
教育不只有一种样子,优秀的教师也不必符合单一标准。有的教师擅长课堂教学,有的善于与学生沟通,有的精于教研创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关键是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界限,不盲目比较,不苛求完美。任明杰的幸福,正来源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和家庭的教育方式,才能享受着“小满即安”的幸福生活。真正的教育幸福,不是做别人眼中的完美教师,而是成为真实而完整的自己。
正的教育,从不是苦情式的自我消耗,而是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陪伴。这就需要我们来改变心态,坦然接受可能遇到的困境,同时尝试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属于自己教育智慧。愿你去做快乐的教师,而不是只在教师节快乐。愿每一位“任明杰”,都不必被塑成神话,而是在平凡的日子里,真真切切地爱着教育,也被教育温柔以待。最好的教育,必定会让生命更美好。
来源:邓州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