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9日,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合作,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海拔约5500米)的一处山脊上燃放了三幕金色烟花,呈现出一幅“龙腾”动态景观,并称此举意在致敬自然与东方龙文化。然而,这场备受关注的“烟花盛宴并未赢得公众的赞美,反而引发了诸多
2025年9月19日,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合作,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海拔约5500米)的一处山脊上燃放了三幕金色烟花,呈现出一幅“龙腾”动态景观,并称此举意在致敬自然与东方龙文化。然而,这场备受关注的“烟花盛宴并未赢得公众的赞美,反而引发了诸多质疑与愤怒。
随着舆论的发酵,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质疑本场活动的合规性。主办方虽迅速回应烟花采用“环保材料”且手续合规,但专家指出,环保材料在高寒缺氧环境中降解能力有限,爆破声也有可能会惊扰雪豹、藏羚羊等濒危物种,对当地本就脆弱的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更令公众失望的是,品牌在此前宣称将秉承对自然的敬畏,以艺术为媒,共缔高山信仰。但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品牌方却并未过多评估烟花燃放对高原生态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态损失。这种言语与行动的背道而驰,显然难以让公众信服。
站在品牌方的角度思考,始祖鸟作为一个商业户外品牌,利用一些吸引人眼球的宣传手段无可厚非,但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宣传显然背离了“无痕山野”的理念。这不仅难以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反而会给他们带来负面观感,最终适得其反。而对于蔡国强而言,龙腾于群巅之上或许是一种艺术表达,但喜马拉雅山并不需要“振聋发聩的惊醒”,亦不需要人为的强制对话。艺术应该成为保护自然的媒介,而非刺向生态的一把利刃。
当我们认真思考生态与艺术的关系之后,便能从蔡国强的烟花项目中清晰地看到一个基因悖论:一方面,创作者以回归自然、致敬大地为创作初心;另一方面,他们却往往依赖人工介入、技术改造来实现创作目的,最终陷入“为了表现自然而破坏自然”的矛盾中。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他逃离传统的城市艺术创作,将艺术带到自然,却在创作过程中扰动了盐湖周边的水体环境。蔡国强烟花秀这类事件正是当代的“防波堤”,它延续了“大地艺术”的内在矛盾:声称让艺术回归“自然的尺度”,实则让艺术凌驾于自然之上,违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剖析蔡国强烟花秀事件的伦理困境,不仅是对某一作品的批判,更是对当代生态艺术发展路径的深层追问。
那么,真正的艺术应当何为?它首先需要与生态保持和谐共生,所谓“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其前提是自然不受伤害。唯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倾听与创作,才能真正叩响艺术之门。
在成本、功利性等因素的驱动下,伪艺术不计其数。但真诚的艺术同样存在——2015年“灯光下的霍里格雅特”纪念活动便实现了艺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效果。为纪念人类首次登顶阿尔卑斯山脉的马特洪峰150周年,瑞士户外品牌猛犸象联合采尔马特市镇当局、登山者在山脊摆放数十个头灯,组成一条明亮的火红光链,宛如一条红色巨龙。整场活动采用环保设备,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成功融合了纪念、艺术与户外精神,也展现出艺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事实证明,艺术与生态并非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只要真正怀揣敬畏自然之心,就能点亮那来源于自然,亦成就于自然的艺术之光。
这种成功的探索,正与我国推动生态文艺繁荣发展的方向不谋而合。生态与艺术的关系是历久弥新的议题,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早已明确要求“繁荣生态文艺创作”,既为生态保护注入了艺术表达的时代活力,又给艺术创作锚定了绿色发展的价值坐标。未来,我们唯有以生态安全为底线,以艺术之光为引领,方能推动我国生态文艺的繁荣发展。
“真正的艺术敬畏自然,而非消费自然——雪山不应是画布,龙脉更不必被惊醒”,我们呼吁各品牌方应真正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艺术家们也应以真正的艺术去折射自然之美,把握好艺术与生态的边界,推动自然与艺术和谐共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 | 珞新传媒 新闻部 章雅萱
编辑 | 珞新传媒 新闻部 刘心怡
运营 | 珞新传媒 新媒体部 桑数
审核 | 胡静文 珞新传媒 张可欣 黄敏
来源:做有良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