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代流行碑刻,只不过大多以“工楷”入碑,现在我们关注较多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都是以碑刻传世的。倒不是说他们不用纸张等其它材料写字,而是说历史久远,当时的纸张、布料等书写材料大多不能保存到今天,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碑刻。这一个碑刻,就是近些年在陕西
唐代流行碑刻,只不过大多以“工楷”入碑,现在我们关注较多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都是以碑刻传世的。倒不是说他们不用纸张等其它材料写字,而是说历史久远,当时的纸张、布料等书写材料大多不能保存到今天,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碑刻。这一个碑刻,就是近些年在陕西出土的唐碑,它并没有欧阳询等大书法家的碑刻那样有知名度,但是字体规范,也能代表唐代书法的时代特点。作者张少悌也并不是什么大书法家,他的字在当时来说估计称不上书法,只能算是好字而已,但是这字若放到今天,估计难有人及。
首先,这些字并非是工楷,而是楷中带行,赵孟頫的写法与他就有点类似,这样的碑刻在唐代比较少见,因为刚才咱们说了,唐代比较有实力的碑刻都是“工楷”;其次呢,这里的字书写较为规范,但是相比较欧阳询、柳公权,这字的个性化特征不强,属于中规中矩的继承派,在唐代来说,因为大家都学王羲之,能够写到这个程度的人应该蛮多的,所以这字在唐代并没有什么优势;再者,在当时及历代的史书记载中,并无太多关于此作者的记载,更说明他的字在当时并不突出。从这些方面来说,这字在唐代确实称不上书法。
但是,作为唐代碑刻作品之一,说明他的字是不错的,也是能代表当时整个时代的普遍书风,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欧、颜、柳那样有自我风格的大书法家,能写到这个程度已然很不错了。放到今天的书坛来看,估计还没有人能比得上这样的水平呢。
来源:晋韵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