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新加坡警方再度出击,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两名分别为37岁与48岁的女子,因涉嫌在网络平台上销售冒牌包、墨镜和钱包等名牌仿制品,被刑事侦查局逮捕。警方在突击行动中共起获超过250件仿冒商品,总价值超过4万2000新元。
近日,新加坡警方再度出击,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两名分别为37岁与48岁的女子,因涉嫌在网络平台上销售冒牌包、墨镜和钱包等名牌仿制品,被刑事侦查局逮捕。警方在突击行动中共起获超过250件仿冒商品,总价值超过4万2000新元。
根据警方10月5日发布的文告,刑事侦查局(CID)于9月29日与10月2日分别在淡滨尼62街(Tampines Street 62)和菜市街(Chai Chee Street)展开联合突击行动。这两处地点被怀疑是非法网店的货源地。
突击过程中,执法人员在住宅与储藏单位内查获大量涉嫌侵犯商标的商品——包括奢侈品牌手袋、钱包、太阳眼镜、化妆包等,部分甚至附有仿造的品牌标签与包装袋,外观与真品几乎难以区分。
警方初步调查显示,这些商品通过网络平台以“折扣名牌”“清仓正品”“海外代购”等噱头进行销售,价格仅为真品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不等,吸引了不少不明就里的消费者。
近年来,新加坡警方多次提醒公众,线上假货销售呈现增长趋势。犯罪分子往往通过匿名账号、临时网店或社交媒体群组发布商品信息,一旦买卖完成便立刻销号,增加追查难度。
不过,在《商标法令》(Trade Marks Act)下,任何人若销售、分销或供应带有虚假商标的商品,可被判罚款最高10万元或监禁最长五年,或两者兼施。
警方在文告中强调,“侵犯知识产权属于严重罪行,新加坡对冒牌货零容忍。”他们指出,这类犯罪不仅损害了品牌持有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
执法人员同时提醒公众——“一旦为了低价贪便宜而购买仿冒品,就可能成为违法链条的一环。” 在部分案例中,买家明知商品为假货却仍购买或代售,也有可能触犯法律。
“买假货,不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一场社会信任危机。”这是新加坡知识产权局近年反复传递的信息。
尽管本地消费者普遍对品牌真伪敏感,但在社交媒体时代,部分人仍被“奢侈外表”与“低价诱惑”吸引,导致冒牌市场屡禁不止。
业内人士分析,这些假货多源自中国、越南及印尼等地的地下工厂,通过电商物流以小包形式流入新加坡。由于包装精美、仿真度高,一些中小卖家甚至声称“不知情”,以规避责任。
然而,警方调查发现,涉案的两名女子早有分销假货记录,并曾利用不同平台反复注册新账户。她们的货源、上游供应链目前仍在调查中。
新加坡长期以来对知识产权保护极为重视。除刑事处罚外,当局也在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公众意识。
例如,新加坡关税局与知识产权局曾推出“买正品,护信任(Buy Real, Protect Trust)”运动,提醒消费者:购买正品不仅支持创新,也保障个人权益。
同时,警方与多家电商平台合作,设立专门的举报机制。公众若发现疑似售假行为,可通过官方渠道匿名举报。2024年,仅Shopee与Carousell平台就协助警方关闭了超过600个涉嫌售假账号。
新加坡警方在此次案件后再次强调:“任何人若企图通过冒牌货牟利,都将面对严厉法律后果。警方将毫不犹豫采取行动,确保市场公平与品牌信誉。”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东南亚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