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华在澳门大学说,当代人最需要学会的,不是拼命活着,而是和不确定性住在一起——这话戳得我一愣。
你有没有发现,越老越怕听人说“你要想开点”?
这句话像块抹布,擦掉了所有真实的情绪,却没给任何出路。
余华在澳门大学说,当代人最需要学会的,不是拼命活着,而是和不确定性住在一起——这话戳得我一愣。
我们这代人,年轻时拼房贷、拼孩子、拼升职,到了五十多岁,突然发现拼不动了,连焦虑都变得沉重,像背了二十年的包,终于想放下,却又怕一松手,整个人就散了。
哈佛那项研究我没去查原文,但我知道他们说的“正念训练”是什么。
不是盘腿打坐,是早上洗碗时,能感觉到水温从指尖流过;是地铁里耳机里放着歌,却没在想明天的会议,只是听见了旋律里那一点颤音。
我邻居王姐,六十二岁,去年开始每天用潮汐APP做十五分钟呼吸练习,她说不是为了不抑郁,是为了“能睡着的时候,不觉得对不起自己”。
她女儿在抖音刷到#平凡生活运动#,转给她看,她没点赞,但把视频存了,半夜一个人看,看得眼泪掉在枕头上,没哭出声。
银发经济涨了27%,听起来像消费数据,其实是一群人悄悄在买回自己的命。
老张去年报了老年大学的心理学课,班上三分之一是五十多岁的,有人带老花镜记笔记,有人边听边抹眼泪。
老师讲“情绪调节”,不是教你忍,是教你认——认出那股闷在胸口的气,不是你的错,是时代压的。
他女儿问他学这个干嘛,他说:“我以前觉得活着是扛,现在知道,活着是接。
”
我们总以为“接受平凡”是认命,可真正认命的人,早就不看手机了。
那些在读书群里发言的、在旅行博主评论区打卡的、在直播间买一本《文城》的中年人,不是在装文艺,是在用最笨的方式,一点一点把被生活碾碎的自己,重新拼起来。
余华写福贵,写他牵着老牛,喊着死去亲人的名字,不是悲情,是温柔——他活着,不是因为还有希望,是因为他记得,那些人曾经活过。
你不需要突然变得豁达。
你只需要在某个清晨,不急着刷短视频,不急着问孩子昨晚睡得好不好,就坐在阳台上,看太阳慢慢爬上对面楼的窗台,不说话,也不思考。
那一刻,你不是谁的父母,不是谁的员工,你只是你,一个还在呼吸的人。
这比任何鸡汤都管用。
来源:亲切咖啡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