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都知道唐代是书法圈的“黄金炸场期”——楷书四大家里唐朝占仨,草书更是出了张旭、怀素俩“草圣”,孙过庭、褚遂良这些大佬也随便拎一个都能镇场子。
咱都知道唐代是书法圈的“黄金炸场期”——楷书四大家里唐朝占仨,草书更是出了张旭、怀素俩“草圣”,孙过庭、褚遂良这些大佬也随便拎一个都能镇场子。
但你敢信吗?
唐代还有个“神秘人”,没留名字、没盖印章,写的草书却被台北故宫当“压箱底宝贝”,甚至有人说能跟王羲之掰手腕!这帖就是《唐人月仪帖》,今天咱就扒扒它的“神仙履历”。
先说说这帖名字咋来的:
一是写的人身份成谜,只能确定是唐代的;
二是内容特实在,就是十二个月的“文人社交模板”——相当于现在的“商务宴请话术”“节日问候文案”,翻一翻就能看出唐朝文人咋交朋友、讲礼仪的,活脱脱一本唐代社交指南。
不过可惜了,这帖没保存全,正月、二月、五月的内容丢了,现在就剩9组书信,541个草字,旁边还配了54行小楷注释。
别小瞧这小楷,笔画又灵又刚,跟草书搭一起那叫一个和谐,不仅帮新手认草书,还让整幅作品更有味道,简直是“贴心小助手+颜值担当”!
更绝的是写这帖的纸——唐代特有的黄麻纸!这纸有多牛?
防水、耐存,过了上千年,字还是清清楚楚的,墨色跟刚写的似的。
要知道唐代纸多金贵啊,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所以专家猜:写这字的人肯定家境不错,甚至有人直接怀疑——会不会是孙过庭写的?
为啥猜孙过庭?因为这帖最后就留了9个字:“吾前后书,唯此本佳也”,看着像写完觉得“这版最牛”的随手标注,不像创作完该有的签名盖章,更像临帖练手的作品。
再看笔法,跟孙过庭的风格有点像,但没实锤,只能算个“合理猜测”。
但不管作者是谁,这帖的笔法是真的顶!
它把晋代王羲之家族的“飘逸韵味”,和唐代书法的“规矩劲儿”揉得恰到好处——笔画又圆又有力,像古代篆字那样扎实,写字时收放自如,该用力就稳住,该转折就利落,节奏清清楚楚,还不呆板,带点拙劲特可爱。
比起孙过庭《书谱》那种“变化多到让人懵”的风格,这帖的笔法简直是“草书入门友好款”!新手学它,既能避开“写得油滑单调”的坑,还能把基础打牢,难怪历代书家都夸疯了。
明代解缙说它“辞古笔精,洞达神妙”,翻译过来就是“字好、内容好,写得太神了”;
清代王文治更直接,直言它的笔法“超了宋元诸家”——要知道宋元也出了不少书法大佬,能被这么夸,可见这帖有多厉害!
现在这《唐人月仪帖》安安稳稳藏在台北故宫,成了“镇馆级”的宝贝。
想想看,一个没留名的唐代人,仅凭一帖草书就能被记上千年,还能跟王羲之、孙过庭这些大咖“拉上关系”,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吧!
你觉得这帖的作者,会不会真的是孙过庭?要是能亲眼见一眼真迹,你最想先看它的草书笔法,还是唐代的书信模板?
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来源:勇往直前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