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估计王世坚现在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一首歌就让他成了大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这种情况也莫名其妙。#王世坚#
估计王世坚现在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一首歌就让他成了大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这种情况也莫名其妙。#王世坚#
王世坚作为台湾地区政客,凭借其犀利的问政风格和戏剧化的肢体语言,意外成为网络爆红素材。
他在质询时说出的金句“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被网友改编成魔性洗脑的歌曲《没出息》。
这首歌融合了王世坚拍桌怒吼的画面和诙谐的歌词,搭配简单上口的旋律,迅速在两岸社交平台疯传,播放量破亿。
王世坚本人看到作品后大笑表示“网络世界太神奇”,甚至被调侃是“被政治耽误的歌手”。
这种“出圈”现象本质上是通过解构政治人物的严肃形象,将其话语二次创作成娱乐产物,而王世坚夸张的表演风格恰好为这种创作提供了天然素材。
《没出息》的走红深刻反映了台湾政治生态的娱乐化倾向。一方面,岛内政客为吸引眼球,常将问政场合变为表演舞台,例如王世坚质询时送礼物、高嘉瑜蹭热度称“坚哥单曲红遍全球”,这些行为本身已带有综艺化色彩。
另一方面,民众对传统政治叙事疲劳,更倾向于用戏谑方式消费政治内容。歌曲中“统一那天谁要是哭哭啼啼,才是真的没出息”等歌词,既调侃了台当局的慌乱姿态,也暗含对两岸关系的民间解读。
这种将政治议题降维成“梗文化”的现象,说明在信息过载时代,严肃议题需借助娱乐外壳才能获得传播力,而台湾独特的政治氛围恰好为这类创作提供了土壤。#音乐人王搏#
《没出息》的爆火揭示了三大网络趋势:一是“鬼畜文化”的泛化。通过剪辑、重复、变调等手段解构权威形象,这种起源于二次元的创作形式已渗透到政治领域,反映出网民对传统话语权的消解欲望。
二是“跨界破圈”的传播逻辑。歌曲从大陆短视频平台“红回”台湾,甚至引发绿营媒体讨论,说明网络热点已打破地域和信息茧房限制,形成跨圈层共振。
三是“全民参与”的创作生态。从普通网友改编到名嘴郭正亮宣称“听了100遍”,再到高嘉瑜提议“合唱版”,事件发酵过程中,不同群体通过模仿、评论、二次创作等方式共同推动热度,体现了Web3.0时代用户主导内容生产的特点。
这一事件本质上是技术、社会、文化合力的结果。技术层面,短视频平台的低创作门槛和算法推荐机制,使《没出息》这类碎片化内容获得病毒式传播。
社会心理层面,年轻人用戏谑对抗政治话语的沉重感,通过“玩梗”实现情绪宣泄。
文化层面,两岸共享的汉语语境和网络流行语体系,为这类内容的跨地域传播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歌曲带有娱乐属性,但“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的原始语境,仍隐晦折射了民众对台当局执政能力的评价,说明网络亚文化亦可成为民意表达的另类渠道。
一是政治人物需适应“被娱乐化”的新常态,过于僵化的形象反而会引发更猛烈的解构。
二是主流文化将加速吸纳网络亚文化元素,如台媒将神曲纳入政论节目,体现传统媒体对流量密码的妥协。
三是两岸民间交流可能出现更多“非官方纽带”,类似科目三舞蹈、螺蛳粉等文化符号,这类自发形成的共鸣往往能绕过政治障碍,成为增进认同的柔性力量。
当政治变成段子,段子也可能变成新的政治语言。
来源:蜂针蝶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