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句描绘了太阳落山时,群山逐渐被暮色笼罩,变得昏暗的景象,给人一种压抑、阴沉的感觉,点明了时间是傍晚。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李端〔唐代〕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大意:
日暮时分,群山都在一片昏暗之中,接着,一阵密集的雨袭来。
今夜,你我哪里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赏析:
首句描绘了太阳落山时,群山逐渐被暮色笼罩,变得昏暗的景象,给人一种压抑、阴沉的感觉,点明了时间是傍晚。
次句以细雨萧萧、雨势繁密进一步渲染了傍晚的凄清与萧瑟;“萧萧”写出了雨声的萧瑟,“暮雨繁”则强调雨势的繁密。
后两句将笔触转向诗人与友人柳中庸的分别处境,直言难以忍受与友人分隔两地,只能各自倾听猿猴的悲鸣,以猿声烘托出离别的哀愁与内心的孤寂。
“那堪”一词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与友人分别的不舍和难以忍受的孤独之感。
“一声猿”既属写实,描绘出周围环境的静寂,同时猿啼在古诗中常象征着愁苦,这里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暮雨山行的孤寂意境。日暮时分,群山昏暗,暮雨密集,空寂的山谷中传来一声声猿猴的哀鸣,这种环境氛围让人感到无比的凄凉和孤寂。
诗人通过描绘这样的场景,抒发了自己深切的羁旅离愁。
一方面,表达了自身落寞、愁苦的心情,在黄昏的雨中,独自一人行走,内心的孤独和凄凉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想到与友人远隔两地,不能相伴,心中充满了牵挂和不舍。
诗人简介:
李端是唐代诗人,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五年进士,是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
他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与司空曙、柳中庸、张芬等友善,常有诗作唱和。
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其诗多为应酬之作,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来源:云端读诗词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