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淘旧书会上瘾!每季‘淘书乐’都有惊喜,旧书市集办到哪儿,我跟到哪儿。”71岁陆根耀是资深书友,2025上海书展“旧书新知·淘书乐”旧书市集11日在苏河华政湾启幕,得知消息的他早早就位。
文汇报记者 许旸 摄
“淘旧书会上瘾!每季‘淘书乐’都有惊喜,旧书市集办到哪儿,我跟到哪儿。”71岁陆根耀是资深书友,2025上海书展“旧书新知·淘书乐”旧书市集11日在苏河华政湾启幕,得知消息的他早早就位。
“老陆,待会我们‘拼单’,可以用云闪付满减优惠券!”78岁陈南轩打起招呼,两位老友迫不及待分享各自淘到的宝贝,并相约下周“二刷”甚至“三刷”市集。
一转身,热情的陈南轩又和淘书队伍里的90后小丽聊起心得,他们相识于国庆期间大学路美好阅读节市集犀牛书店摊位,这次因旧书重逢华东政法大学校园,很是欣喜。“这套《世界文学》杂志品相不错,价格实惠,薅到羊毛了!”Z世代读者和朋友结伴买了26本,塞满三个帆布袋,总价近390元。
在新书目不暇接的时代,他们为什么迷上淘旧书?有位读者如是留言:尽情体验“开盲盒”惊喜淘书之趣,收获古旧书刊与历史建筑中蕴藏的人文记忆,拥有属于自己的“旧书朋友圈”。
作为中宣部“旧书新知”繁荣旧书市场活动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上海“淘书乐”朋友圈正持续扩容——经过2023年三季和2024年六季活动,辗转社区、商圈、高校、地标,“淘书乐”旧书市集品牌聚拢了一批批忠实书友,下周末将亮相普陀桃浦中央绿地,于11月在苏州河畔樱花谷再度绽放。
“淘”出情绪价值与宝藏单品
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获取新知识。此次3.0升级版市集,云集2万余种古籍文献、书刊,近3000种文学、少儿、艺术、政治、法律、历史、生活科普、汉译经典名著等特价图书,近百种由上海香港三联书店带来的热销好书等。
“太丰盛了!很多书甚至比我们父母年纪还要大,但装帧设计、策划理念、书脊、品相都不过时,很耐读。而且随着出版周期的轮转,有些书也绝版了,淘到宝藏单品,有种说不出的愉悦感。”90后文学策划鹿远鲸和小孟加入“淘书大军”,他们将中国电影出版社《祝福——从小说到电影》收入囊中。
“1959年首次印刷,这本是1979年第二版,当时定价1.3元,花了8元拿下。”这本泛黄的小书收录了根据鲁迅名篇《祝福》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剧照等,“从母本到电影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剧作者论文,如今重温加深了对这部经典的理解。”鹿远鲸说,互联网曾流行类似于“你怎么这么祥林嫂的网络梗”,“但我觉得不能这么随意拿人物角色开玩笑,祥林嫂的悲剧是时代多重复杂原因构成的,她应该受到同情、理解和讨论,而非被肆意嘲弄。”在她看来,有价值的旧书往往能提供更多解读经典的视角,也积淀了人生经验的厚度。
“感谢仍在坚守旧书店和旧书市集的人们,我们作为受益良多的读者该支持的必须支持,他们的存在对我们很重要。”鹿远鲸一再向记者表示,“请一定加上这段,我们真的发自心底觉得这样的市集对市民、对这座城市很重要。”
更多年轻人对“旧书香”开始“上头”。漫步以签名本、稀缺书、断版书等为核心的“宝藏书”主题专区,华东政法大学研二学子章同学和室友晚饭后逛市集,意外发现了倪墨炎签名本《现代文坛内外》,林淡秋翻译的出版于1939年的《中国的新生》等稀缺书。“穿梭百年历史建筑群,感觉校园焕发出别样的美。市集虽主打旧书,但玩法很活泼,我们淘书后分别点了杯15元咖啡和免费试喝的中医养生茶,感觉很惬意。”两位00后饶有兴趣走到“可带走的书香”红色铁皮柜前,扫描二维码,完成自助下单,把几本心仪的旧杂志抱回宿舍。
还有不少文学迷奔着签名本而来——95后职场新人慧慧在小红书刷到旧书市集笔记,下班后赶到港台版热销好书区,一股脑集齐演员陈冲签名本《猫鱼》、作家陈丹燕签名本《上海的风花雪月》、金宇澄签名本《我们并不知道》。
本次旧书市集还展销与国别史研究相关的主题刊物,展示最新学术成果。首次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图书,如《风雷激荡渔阳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纪事》《时代花火——百年视觉符号档案》《起来!〈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记》连环画等。《诗经译注》(彩图珍藏本)《梦幻西游:清彩绘全本西游记》等“高颜值”特装本,《中国国家地理》《商业周刊》《环球人物》等杂志集中亮相,让慕名前来的书迷直呼“过瘾”。
品读海派文化与建筑之美
可阅读的,不止书本,也有建筑。市集所在地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的前身为圣约翰大学,这所19世纪末在上海诞生的高等学府,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建筑艺术的瑰宝。苏州河畔这一人文地标,在一次次修缮维护中,历经岁月洗礼,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市集很用心!特别配套设计了以经典历史建筑群为蓝本的专属印章,于方寸之间感知海派建筑之美。”27岁集章迷“大耳狗比心”随身带着心爱的盖章本,留下旧书市集专属印章,“我周末还要拉着闺蜜再来,买完书盖好章沿着苏州河散步回家,带走独特的城市阅读记忆。”
比邻黑胶唱片摊位,一系列基于《良友》杂志IP开发的文创杯垫、剪纸、冰箱贴也吸引了这位文创重度爱好者的目光,“久远历史与海派文化触手可及,这批小玩意很精美,作为伴手礼送给朋友也有纪念价值。”
市集另一侧房间里,一批由上海图书公司所藏的稀缺古旧书刊,如《中国建筑汇观》《建筑月刊》《建筑学报》《上海县志》《上海之商业》《营造》《中国建筑展览会会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等,引来在校学子驻足观看。
除了静态泛黄书页,市集还将举办多种活动,比如以“从圣约翰大学看上海文化的特质”为主题的讲座,讲解古籍修复和雕版印刷相关知识的古籍修复技艺现场演示等。其中,24号楼一楼以“凝固的史书:建筑、方志与经济文献中的近代中国”为主题,展出一批珍贵的古旧建筑图录、上海及周边地区地方志与早期经济期刊。这些文献不仅是建筑技术、地方治理与商业发展的真实记录,更承载着从传统到现代转型期的社会风貌与知识体系。
“每次‘淘书乐’旧书市集扎根所在地文化基因,都会策划相应的小型展览或推出相关展陈,希望市集与地标擦出更多有意思的火花。”上海图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犁告诉记者,“淘书乐”旧书市集不断迭代升级,力求提升读者体验和服务水平。无论是休闲区域的“吃咖啡”,还是以校区建筑群为元素定制的藏书票和套色纪念图章,都是因地制宜的书香礼物,让逛市集的人们更有获得感,向读者传递“旧书流通、阅读循环、人际交流、文化传播”的理念,也告诉更多人——阅读可以很时尚,历史可以很亲切,古老校园可以很“好玩”。
流动书香汇成城市风景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发源地,近一个世纪以来,沪上旧书业延续城市文脉,成为几代人的文化接力。近年来,多家民营旧书店迅速成长,成为出版市场亮点,展现出不俗吸引力与发展潜力。
据调查,截至2024年底,沪上旧书店、旧书市集、兼营二手书的旧货店、旧货交易市场等店档摊点共有159处。今年七家书店获颁“旧书新知·上海市特色旧书店”铭牌。2025上海书展首次举办“旧书新知”全国邀请展,集齐8个试点城市全阵容,成为出版人与市民读者喜闻乐见的全国古旧书业交流平台。
市集现场,“旧书收购”服务与“书香车轮”流动平台全新启动,精准覆盖多元人群。无论是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箧中的学术专著、周边大学生的文学启蒙读物、中小学生的成长印记、以及社区居民承载着家庭记忆的旧书,都在市集汇聚成生动的城市阅读光谱。
如果说“书香车轮”复古的三轮车形式,是对老上海走街串巷“收旧书”传统的温情致敬;线上估价、预约上门等现代化服务,则为这一传统注入当代效率,让旧书流通升华为一场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不同代际的知识循环仪式。
书香仍在流动——“淘书乐”旧书市集品牌与城市文旅密切融合,“书香巴士”“书香游轮”“钢琴巴士”“阅游苏河”人文行走等策划,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实现城市景观与人文历史的有机融合,汇成“书香上海”新景观,成为全国古旧书市场焕新的鲜活样本。
“虽然古旧书业越来越受重视,但不得不承认旧书店生存压力大,客流相对于一般书店少,零售通常只占总销售的20%-30%。旧书价值的普及和旧书流通推广仍面临巨大挑战。”业内资深人士彭先生多次参与旧书市集,他呼吁,沪上古旧书业同行可加强各经营实体联动,提升古旧书买卖市场的活跃度。
文汇报记者 许旸 摄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