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月 10 号晚上,娃哈哈内部流传出一张简短的确认函:“宗馥莉已于 9 月 12 日辞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等职务,属实。” 短短一句话,让这个刚接过父亲宗庆后接力棒 18 个月的 “娃哈哈公主”,再次站上舆论风口。更耐人寻味的是,第二天叔叔宗泽后在朋友圈的
10 月 10 号晚上,娃哈哈内部流传出一张简短的确认函:“宗馥莉已于 9 月 12 日辞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等职务,属实。” 短短一句话,让这个刚接过父亲宗庆后接力棒 18 个月的 “娃哈哈公主”,再次站上舆论风口。更耐人寻味的是,第二天叔叔宗泽后在朋友圈的吐槽:“水军把她骂翻天,害她越走越远,回不了头了。”
这已经是宗馥莉第二次撂挑子。去年 7 月,她刚接棒 5 个月就递了辞呈,理由是 “国资股东和部分股东质疑经营合理性”,可一周后就被股东们劝了回来。但这次不一样,9 月 12 号辞职当天,她实际控制的 7 家 “宏胜系” 公司就给经销商发了通知:2026 年起,全面换用新品牌 “娃小宗”。明眼人都看出来,这不是撤退,更像一场早有预谋的 “分家”。
股权账本:微妙的三方博弈
要搞懂这盘棋,得先看清娃哈哈的股权账本。现在的股权结构特别微妙: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控股(国资)占 46%,是第一大股东;宗馥莉持 29.4%,排第二;职工持股会占 24.6%,是关键的 “中间派”。宗庆后在世时能靠威望平衡各方,可宗馥莉一接手,矛盾立马就冒了头。
最核心的疙瘩是 “娃哈哈” 商标。这个陪伴 80、90 后长大的品牌,使用权卡在了 “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的条款上。宗馥莉想推进现代化改革,可国资股东对她的 “大刀阔斧” 有顾虑,职工持股会又因为 2018 年的股权回购纠纷闹上了法庭 —— 当年宗庆后以 3 倍价格回购员工股转为 “干股”,现在部分退休员工反悔起诉,这 24.6% 的股份花落谁家还没定。商标用不了,改革推不动,宗馥莉的手脚被捆得死死的。
硬脾气遇上复杂关系:矛盾激化
她的 “硬脾气” 也没帮上忙。叔叔宗泽后第一次辞职时就劝过她:“别先想着赚钱扩张,先做慈善攒口碑,国企里得夹着尾巴做人。” 可宗馥莉偏要反着来:去年 8 月刚坐稳董事长,就推动组织架构大调整,还把核心成员严学峰送进纪委审查(后来已结束审查回岗);今年 8 月更直接,让法务部门向最高法、最高检投诉上城区法院,说职工持股案 “进展慢、程序违规”。这种硬碰硬的打法,把本就紧张的股东关系彻底搞僵。
网络上的骂声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宗泽后说的 “水军害她” 不是空穴来风,去年宗馥莉推 “AD 钙奶酒”“奶茶可乐” 等新品时,就有人骂她 “糟蹋经典”;今年信托纠纷曝光,又有人翻出她早年 “不婚不育” 的言论大做文章。这些杂音传到股东耳朵里,变成了对她 “公关能力不足” 的质疑,也让她在内部会议上多次情绪失控。
“娃小宗”:另起炉灶的后手
但辞职不等于认输,“娃小宗” 就是她留的后手。这个 5 月刚申请的商标,牢牢攥在她 100% 控股的宏胜集团手里。从经销商拿到的通知看,换品牌的理由很直接:“历史问题解决不了,经营暴露在法律风险下”。说白了,既然 “娃哈哈” 这块金字招牌用着憋屈,不如自己另起炉灶,把跟着自己的经销商和生产线都拉到新品牌麾下。
现在宗馥莉的底气,来自她手上的 “宏胜系” 底盘。天眼查显示,她关联 210 多家企业,200 多家都在正常运营,宏胜集团更是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能生产饮料全产业链的产品。有经销商透露,“娃小宗” 的产品线已经备好,从瓶装水到果汁饮料,包装设计比老款更年轻化,价格还便宜 5 毛,就等明年铺货。
最纠结的是那些老经销商。有人在行业群里吐槽:“一边是经营了几十年的娃哈哈,一边是宗馥莉兜底的新品牌,选哪边都怕踩坑。” 但也有经销商算过账:宏胜系控制着娃哈哈的多个生产基地,就算换了牌子,供应链还是老底子,风险其实没那么大。
接班难题:平衡的艺术与锋芒的代价
宗泽后在朋友圈里惋惜:“她在宗家下一代里算拔尖的,可德艺都没修成。” 这话有点道理,但也不全对。宗馥莉不是没能力,2007 年接手宏胜时,公司年营收才几亿,现在早就突破百亿。可她缺了父亲那套 “平衡艺术”—— 宗庆后当年能让国资、员工、经销商都满意,靠的是 “先解决问题再谈利益” 的圆滑,而宗馥莉的 “锋芒毕露”,在复杂的股权博弈里显然吃不开。
现在的娃哈哈,成了没有 “宗家人” 掌舵的国企控股企业。国资股东暂时接管日常运营,但职工持股案还没判,经销商又在观望 “娃小宗” 的动静,未来怎么走还是个未知数。有老员工在厂区门口感慨:“以前宗总在的时候,车间里的 AD 钙奶瓶声都特别响,现在总觉得少了点啥。”
但对宗馥莉来说,这场 “退场” 可能是新的开始。她手里还握着娃哈哈 29.4% 的股份,就算不掌权,每年分红也少不了;“娃小宗” 要是能打开市场,说不定能像当年的娃哈哈一样,再造出一个饮料帝国。就像她去年演讲时说的,自己是 “摸爬 20 年的老兵,也是接棒的新将”,现在只是换了个战场而已。
这场风波最该让人琢磨的,是民企接班的 “中国式难题”。宗馥莉有能力、有资源,却栽在股权博弈和人情世故上。宗泽后说 “娃哈哈不是宗家的”,这话戳破了关键 —— 当企业掺杂了国资、员工、公众等多重利益,接班就不只是家族内部的事,更得懂平衡、会妥协。
至于 “水军害了她” 的说法,更像长辈的护短。真正让宗馥莉 “无法回头” 的,是她没弄清 “守业” 和 “创业” 的区别:父亲靠 “接地气” 打下江山,而她的 “精英式强硬”,终究没能接住这艘大船。现在她带着 “娃小宗” 重新出发,能不能避开过去的坑,还得看市场给不给答案。毕竟,消费者认的是味道和口碑,不是 “宗家大小姐” 的招牌。就像超市货架上的 AD 钙奶,没人在乎谁是董事长,只在乎还是不是小时候的味道。这一点,宗馥莉或许比谁都清楚。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