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加分项” 到 “硬指标”:零碳园区与工厂的战略价值、现实挑战及安科瑞破局方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1 14:53 1

摘要:在 “双碳” 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建设正加速从概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实施阶段。2024 年 1 月,工信部《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将 “零碳工厂创建” 纳入评价加分项;同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 “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列为年度

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建设:从政策驱动到规模化实践

在 “双碳” 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建设正加速从概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实施阶段。2024 年 1 月,工信部《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将 “零碳工厂创建” 纳入评价加分项;同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 “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列为年度任务。2025 年,21 个省级行政区将 “零碳园区”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四川、浙江、天津等地出台专项方案,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 “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目标,标志着建设进入国家政策驱动新周期。187-0170-9087

一、政策协同:从地方探索到中央指挥

1. 国家顶层设计强化

2025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建立标准体系,明确以 “单位能耗碳排放” 为核心指标(年综合能耗 20 万 - 100 万吨标准煤的园区需≤0.2 吨 / 吨标准煤),并配套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 5 项引导指标。这一标准较全国园区平均水平(2.1 吨 / 吨标准煤)降幅达 90%,体现 “近零排放” 的高标准要求。

2. 地方实践与中央战略衔接

2024 年仅有 12 个省份将零碳目标纳入工作部署,2025 年增至 21 个。例如,山东省建设 “零碳码头”“零碳港区”,福建省探索 “近零碳岛屿”,沿海地区依托港口经济与海洋资源推进绿色转型;山西、青海等能源大省则聚焦绿电应用,通过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实现能源结构重构。

二、核心挑战与破解方向

1. 现实瓶颈

技术协同难题:深圳 9 个近零碳试点因光伏安装受限、财政紧缩等退出,反映传统园区改造中承重不足、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政策落地障碍:绿电直连政策仅支持 “一对一” 模式,园区级 “一对 N” 直供缺乏细则,导致规模化绿电接入成本高企。

成本与收益失衡:非出口型企业难以通过碳关税抵免覆盖绿电溢价,需建立差异化补贴机制。

2. 系统性解决方案

动态评估机制:国家发改委建立 “揭榜挂帅” 制度,对连续考核不达标的园区强制退出,确保示范质量。

技术创新生态:依托虚拟电厂、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 “源网荷储” 智慧系统,如宁德东侨开发区计划 2025 年建成全域零碳交通体系。

国际标准互认:借鉴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经验,推动中国零碳标准与 ISO 14064 等国际体系接轨,提升全球竞争力。

三、战略价值:从降碳载体到经济新引擎

1. 产业升级

全国 2543 家省级园区贡献 50% 以上工业产值和 31% 碳排放,是降碳核心战场。零碳园区通过能源结构优化(如云南 15 个试点实现 100% 绿电供应)和循环经济推广(如鄂尔多斯工业废水回用率 95%),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转型。

2. 区域协调发展

中央通过 “绿电直供 + 高载能产业转移” 模式,引导资源向中西部富集区集聚。例如,云南依托水电优势吸引数据中心落地,形成 “绿电制造” 产业集群。

3. 全球治理话语权

中国零碳园区模式已纳入世界经济论坛产业集群转型报告,鄂尔多斯等项目成为全球绿色工业革命样本,推动 “中国方案” 输出。

从 2024 年的 “加分项” 到 2025 年的 “硬指标”,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强度与实施深度显著提升。未来需聚焦技术突破、标准统一与市场机制创新,将园区打造为 “双碳” 目标落地的核心单元,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四、安科瑞解决方案

1.零碳园区总体架构

2.能源管理系统

能耗监测系统严格按照导则要求开发,符合导则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通过能源计量体系的建设,实现如下效果:

①满足政府对大型公建、用能单位能耗监管的要求、验收的要求;

②通过系统发现低效运行的中央空调、空压机等高耗能设备,为节能改造提供数据依据;

③通过系统发现能源管网存在的不易发现的跑冒滴漏情况,减少能源浪费,节能降碳;

四、平台功能

1.微电网管理功能

削峰填谷:配合储能设备、低充高放优化用能成本有序充电:根据变压器容量、电价进行引导,利用技术进行协调充电功率,降低运营成本防逆流:针对自发自用的新能源系统,防止系统电力反送上网,避免考核、罚款需量控制:能量储存、充放电功率跟踪,防止增加基础电费需求响应:基于激励、电价需求响应,以经济利益驱动用户参与。柔性扩容:短期用电功率大于变压器容量时,储能快速放电,满足负载用能要求

2.虚拟电厂资源聚合、优化调控

通过聚合微电网内光伏、储能、充电桩及空调柔性负荷,构建:资源总览、资源管理、资源聚合、协同控制、响应评估等功能,提供资源聚合、市场交易,友好协同互动业务支撑。

3.电力监控及电能管理

通过在供配电的关键场所、关键设备上安装监测、计量、控制、保护等各类智能传感器,搭建涵盖35kV到0.4kV的完整电力测量、计量、控制体系,结合视频监视手段,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内部电能的24h不间断监视。即时发现供配电中的隐患,减少事故发生次数。即时定位故障点,缩短故障恢复时间。

4.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

电能质量分析支持 A 类装置监测,实时获取稳态(三相不平衡度、电压频率偏差等)、暂态(电压暂升 / 暂降 / 中断)、瞬态数据及谐波频谱,可记录 SOE 事件、做高精度波形分析,通过 ITIC/SEMI F47 曲线标注暂态区间,结合国标生成诊断报告判定指标合格性;治理方面,以 SVG 缓解电压波动闪变、APF 治理负荷侧谐波、功率因数控制器自动投切电容,同时监测治理装置运行状态,故障时及时报警。

5.电气安全

电气接点测温需在电缆接头等连接点安装测温装置,实时感知温度,超限时及时发送报警信息;此外,电动车充电等场所的末端回路应装电气防火限流式保护器,线路短路时可在 150μs 内快速限流,避免电气火灾;照明及插座安全监测可治理 3N 次谐波与三相不平衡引发的中性线过流,支持自主设定过电流反馈值,同时具备电能质量数据上传、中性线过流自动断路及平台数据监测功能。

6.智能照明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实现照明设备运行控制的智能化,有效提高照明系统科学管理水平,节省运营成本。通过定时开关和可调光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无效照明,从而准确的利用好每一份照明电能,是实现绿色照明,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

7.空调控制

中央空调系统由冷热源系统与空气调节系统(末端风系统)组成,相同客观环境下,末端设备启停数量及风温、风速设定决定系统整体电耗;负荷调峰可通过中央空调 AI 调优实现,即结合 AI 算法实时预测冷 / 热负荷,调整主机、水泵、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参数,搭配刚性与柔性调控策略,提升系统效率、降低电负荷,避免超需量。

来源:安科瑞薛瑶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