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亦是宗馥莉跳出“枷锁”的冒险尝试。但放在如今的中国饮料市场中,无论是“娃哈哈”还是“娃小宗”,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权力问题,更是道路问题。
刚刚接棒15个月的宗馥莉,骤然辞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等核心职务,而去专心经营“娃小宗”品牌。
这是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亦是宗馥莉跳出“枷锁”的冒险尝试。但放在如今的中国饮料市场中,无论是“娃哈哈”还是“娃小宗”,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权力问题,更是道路问题。
01
宗馥莉“退隐”
娃哈哈集团的内部纷争,又迎来“熟悉”剧情。
10月10日晚间,宗馥莉被媒体曝出已于9月12日向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辞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及董事长等相关职务,并已通过集团股东会和董事会的相关程序,而这一消息也得到娃哈哈集团确认为“属实”。
这不由让人想起一年前的宗馥莉辞职事件。2024年7月,宗馥莉的一封请辞信在网上流传,信中称由于公司部分股东“对其经营管理娃哈哈集团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宗馥莉决定辞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不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彼时的请辞风波,以宗馥莉不久后正式出任娃哈哈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务而告一段落,也被市场解读为宗馥莉意在“故意示弱”、“以退为进”。
但这次的请辞与此前显然有所不同,有消息称宗馥莉此番辞职主要是因为娃哈哈商标使用权“不合规”,于是决定经营自己的品牌“娃小宗”。令有媒体称,10月10日娃哈哈集团召开董事会,除了通过宗馥莉辞职事项外,还任命许思敏为娃哈哈集团总经理,董事长职务空缺。
种种信号都表明,娃哈哈集团内部矛盾进一步白热化,宗馥莉另起炉灶的决心越来越大。
时间线回溯至2024年2月,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猝然离世,掀开了传承风暴的序幕。彼时宗馥莉凭借宏胜集团多年历练积累的行业经验,在国有股东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的支持下顺利执掌帅印,但职工持股会手握的24.6%的股份,成为决定控股权的关键变量,而这部分股权背后是数千名老员工的利益诉求。
宗馥莉上任后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迅速激化了老员工与新势力的矛盾。一方面,渠道扁平化改革让不少一级经销商强烈抵制;另外一方面,力推的新品战略不仅没能复制老产品的辉煌,还拖累了AD钙奶、营养快线等核心单品的销售节奏,让内部质疑声浪高涨。
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10月,其 “嫡系” 重臣、宏胜集团生产中心总监严学峰因涉嫌违纪被纪检部门立案调查。虽然在10月5日严学峰被解除立案审查,回到宏胜集团正常上班,但是这位在近190 家娃哈哈关联企业担任要职的核心高管出现问题,显然打断了宗馥莉供应链改革进程,也让其失去了部分关键的权力支点。
这在娃哈哈瓶装水市场不断被挤压,营收同比不断下降的背景下,给宗馥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内部股东对业绩和治理的日益不满,换来如今宗馥莉隐退的“妥协”结果。
可以说,宗庆“后”时代,无论是国资大股东、宗馥莉还是职工持股会,都在饱尝“权力合法性”与“经营能力”失衡的苦果。
02
三方的博弈
宗庆后的离世,留下的不仅是800亿营收的庞大帝国,更有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与治理沉疴。宗馥莉的匆匆离场,实则是这场涉及股权、遗产与话语权的三重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的标志,暴露出家族企业传承中难以规避的制度性困境。
首当其冲的,就是娃哈哈股权结构的“三足鼎立” 格局所形成的核心权力争夺战场。
宗庆后在世时,国有股东、宗馥莉与职工持股会形成微妙平衡,但这种平衡在宗庆后去世后迅速瓦解。职工持股会的24.6%股份看似为宗馥莉控制,但目前原先已经被回购的员工主张回购无效,一旦有所变化,也将对宗馥莉的控制产生严重影响。
宗馥莉上任后推动的薪酬改革与管理层年轻化,直接触动了这部分群体的利益,导致多起劳动诉讼爆发,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十余起员工起诉公司的案件进入司法程序。
而国有股东的角色转变,则加剧了权力的不确定性。上城区文商旅集团作为持股46%的第一大股东,在宗庆后时代始终保持 “战略投资者” 定位,却在传承真空期显露主导意图。其介入的核心诉求在于保障区域税收与就业稳定,这与宗馥莉推动的激进改革形成冲突。
比如2025年6月,上城区文商旅集团就否决了宗馥莉提出的 “裁撤30%冗余产能” 计划,理由是 “可能引发群体性失业风险”,双方的矛盾公开化。而此次宗馥莉辞职,有网传消息也显示,背后有国有股东 “劝退” 的影子,其核心诉求是通过管理层换血实现 “稳经营、降风险”。
除了公司矛盾,更让宗馥莉头疼的是,18亿美元信托纠纷案的被动应战。这场纠纷源于宗庆后早年设立的离岸信托,受益人包括宗馥莉与三位同父异母弟妹,宗庆后去世后,各方对信托资产的分割产生严重分歧。
2024年8月,香港高等法院应原告申请签发资产保全令,冻结宗馥莉名下汇丰银行账户,导致其个人资金链紧张。而在这场诉讼中,宗馥莉“利用职务便利转移集团资产”的舆论甚嚣尘上,让这一家族内部事件,成为了动摇宗馥莉管理权威的武器。
03
“娃小宗” 能否扛起大旗?
对于可能出现的“失势”,宗馥莉也并非没有准备。
9月13日,杭州娃哈哈宏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的一份内部文件就提到,“公司决定从2026年新的销售年度起,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
文件同时提到,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娃哈哈集团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
可以说,这一条是宗馥莉的决心,也是她的无奈。“娃小宗”这个承载着品牌年轻化与治理改革双重使命的新IP,不仅关乎娃哈哈的未来,更关乎着宗馥莉的未来。
从“娃小宗”的战略逻辑来看,对于宗馥莉具有必然性和冒险性。一方面,宗馥莉控制的宏胜集团在今年密集申请“娃小宗”系列商标,涵盖饮料、食品、供应链服务等多方面内容,显然意图打造独立于娃哈哈传统体系的运营,通过新品牌切割原有利益格局,绕开联销体的束缚。
另一方面,“娃小宗”海报中 “至真至纯、同宗同源” 的宣传语,也在试图在唤起情怀的同时,建立与年轻消费者的情感连接。这种“新瓶装老酒”的策略,依旧是想借助“宗氏”基因来强化品牌识别度,强调自己的“正统性”。
然而,在当下个市场,“娃小宗”要面临的挑战,可远远大于当年宗庆后建立娃哈哈时。
首先,宗馥莉的离职,可能导致新品牌失去最核心的推动力。要知道,此前娃哈哈集团在各个渠道,也在帮助推广“娃小宗”。如今离职后,集团还能给予多大支持,就不太好说了。
其次,宏胜集团与娃哈哈集团的协同机制,也会因其单干产生裂痕。目前“娃小宗”的生产依赖于宏胜的供应链,但销售仍需借助娃哈哈的渠道,这种“产销分离”的架构很容易产生内耗,也很容易让经销商产生质疑。上海工厂的推出的“沪小娃”桶装水,就因为销售渠道的不顺畅,导致铺货率远不及预期,更有经销商表示突然改名销售难以接受,对销售造成巨大影响。
更关键的是,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则让 “娃小宗” 的突围压力骤增。
目前中国饮料市场早已从 “渠道为王” 进入 “产品+营销+体验” 的综合竞争时代,2025年行业增速虽保持在8%,但头部品牌集中度持续提升。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对手凭借近万人的销售团队实现终端精细化运营,已经开始快速挤压娃哈哈传统业务。
娃哈哈本应快速进行精准产品定位并增强终端掌控力,却因为联销体的僵化和内部管理的动荡,陷入的内耗。大家都忙着搞斗争去了,谁还有心思做新品的推广?为前途未卜的“娃小宗”冒险?
宗馥莉自2004年归国后,历经近二十载的漫长培养周期。期间,她主导推出的多款产品,无不彰显其对接年轻消费市场的渴望。
但是越是年轻消费市场,越是考验企业经营者在“传统”与“新潮”之前的平衡术。国潮老字号认可度固然在提升,但脱离内斗的负面影响,推动联销体与精细化运营融合,“娃小宗”才有更多破局的机会。
娃哈哈亦是如此。
来源:新财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