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家宅基地上的老屋漏了雨,在城里打零工的李建军却愁了好几年——户口早迁到城镇,想回去修房都没资格。202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施行后,他带着宅基地证明和失业材料,只用10天就把户口迁回了村,如今靠着翻新的老屋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比在城里
老家宅基地上的老屋漏了雨,在城里打零工的李建军却愁了好几年——户口早迁到城镇,想回去修房都没资格。202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施行后,他带着宅基地证明和失业材料,只用10天就把户口迁回了村,如今靠着翻新的老屋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比在城里踏实多了。
李建军的经历不是个例。这场被称作“双向门”的户籍改革,绝非简单的户口迁移调整,而是戳中了乡村振兴的痛点、打通了农耕文明现代化的堵点。其底层逻辑,本质是通过制度重构让“人”“地”“资本”重新绑定,在城乡之间搭建起要素循环的桥梁,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破局之道。
破局第一环:解“人地分离”困局,让乡村有“根”
乡村振兴最怕啥?怕“人走地荒”。这些年城镇化跑得飞快,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都到67%了,可乡村却留不住人——青壮年往城里挤,留下的土地要么撂荒,要么靠老人勉强耕种;宅基地上的老屋没人管,慢慢成了废墟。更憋屈的是那些想回却回不去的人:读书迁出户口的大学生、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退伍返乡的军人,明明老家还有根,却因户籍壁垒成了“外人”,陷入“城市难扎根、乡村回不去”的两头空窘境。
“双向门”的核心,就是把“人地关系”重新拧在一起。新规明确了四类可回迁的核心人群:未稳定就业的返乡大学生、夫妻投靠的城镇配偶、保留宅基地的进城农民以及退伍军人,只要有户籍档案、权属证明这些材料,经村集体同意就能迁回。更关键的是,迁回去就能完整拿回三项权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申请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这可不是空头支票,而是实实在在的“定心丸”。
茂名有个政策很典型,对投资超50万元的返乡创业者直接给落户,还给税收减免。湖南娄底的90后海归就是冲着这个回来的,他用自家承包地搞数字化农业园区,带动2000户农民做订单农业,原来零散的土地一下子变成了“金田地”。山东寿光更热闹,回迁的农技人才搞起5G智慧大棚,传感器测墒情、无人机打药,蔬菜亩产直接翻了3倍。这些案例都说明:人回来了,土地才能“活”,农耕才不是简单的“看天吃饭”,而是能对接现代技术的产业。
破局第二环:引“人才回流”活水,让产业有“魂”
农耕文明现代化,绝不是给地里插几台机器那么简单,关键得有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来操盘。以前不是没人想回乡村创业,可门槛太高:没有集体成员身份,不能参与乡村治理,申请补贴没资格,想贷款连抵押物都没有。有个大学生返乡搞民宿,就因为不是本村户口,宅基地不能翻新,项目拖了一年多没做成,最后只能放弃。
户籍新政一下就把这个障碍扫平了。现在只要迁回户口,就能和本村村民享受同等待遇,该有的权利一样不少。这一下,返乡人才就像“活水”一样涌进乡村,带来了新想法、新技术、新资源。浙江安吉这几年有12万农民通过宅基地和集体资产股权质押拿到创业贷款,不少回迁的年轻人把老房子改成网红民宿,把白茶卖到了全国各地;江西赣南的返乡团队搞起区块链溯源,脐橙贴上“可追溯”标签,价格直接涨了60%,还不愁卖。
这些回流的人才里,藏着农耕现代化的密码。农村大学生懂电商运营,能把土特产卖向全国;退伍军人有纪律有闯劲,搞规模种植、养殖是把好手;进城经商的能人懂管理,能把小作坊做成大品牌。他们不是“空降兵”,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知道村里的水土适合种啥、村民的需求是啥,搞产业能接地气、不跑偏。就像抖音上网友说的:“乡村振兴缺的不是项目,是能把项目做起来的人。”人才来了,传统农耕才有了数字化、品牌化的升级可能,这才是农耕文明的“现代魂”。
破局第三环:建“城乡循环”生态,让发展有“势”
有人觉得乡村振兴就是“乡村自己的事”,这其实是个误区。过去城乡是“单向流动”:农村往城市送人力、送资源,城市的技术、资本却难以下乡。结果乡村越来越空,城市却挤得难受,住房、就业压力都大。“双向门”的深层逻辑,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平衡,建一个“城乡互补”的循环生态。
这种循环已经开始显效了。一方面,农村靠人才和资本注入激活了内生动力,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8%,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全国新增了28万家家庭农场、4.5万个农业合作社,农村电商交易规模直接突破3万亿元。另一方面,城市也缓解了压力,想回乡村的人有了退路,不用都挤在大城市“内卷”,还能把城市的经验带回农村。
陕西杨凌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回迁的年轻人把城市里的直播带货模式搬到田间,对着手机镜头教网友选猕猴桃,一天就能卖出去上千斤。城里的消费者吃到了新鲜果子,村里的农户赚了更多钱,物流、包装这些配套产业也跟着起来了。这就是“乡村提供生态产品、城市反哺技术资本”的双赢格局,也是城乡融合的真正样子。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说得好,户籍能相互转换,既能让农村的土地房产得到有效利用,也能让进城的人更安心,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把好事办好:政策落地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当然,“双向门”开了,不代表就能一路畅通。现在不少地方还存在一些堵点:有的村集体搞“排外”,觉得回迁户会分走分红,故意设置障碍;有的审批流程太繁琐,跑好几趟还办不下来;还有的返乡创业者缺资金,想贷款找不到门路。这些问题不解决,政策红利就出不来。
要破解这些难题,得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是简化流程,明确县级农业农村局的终审时限,比如规定20天内必须给结果,别让申请人“来回跑、反复等”。其次是强化金融支持,扩大低息贷款覆盖面,像浙江安吉那样搞宅基地质押贷款,让返乡者“有钱干事”。最后是规范村集体决策,表决过程要公开、结果要公示,杜绝“人情门槛”,真正确保回迁者的权益。河北有个村做得不错,成立了村民议事会,返乡申请由议事会集体审核,符合条件的当场公示,既公平又高效。
从“想迁就迁”到“规范可迁”,这场户籍改革的背后,是乡村振兴思路的成熟——不再靠“输血”,而是靠“造血”;不再把城乡对立起来,而是让两者共生共荣。农耕文明的现代化,从来不是要丢掉“土味”,而是要让土地里长出“现代果”;乡村振兴的关键,从来不是建多少高楼,而是要留住那些愿意扎根土地的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李建军”回到了乡村,越来越多的老屋变成了民宿,越来越多的农田种出了“金穗子”。当户口背后的权利得到保障,当人才、土地、资本能自由流动,当城市和乡村真正实现“双向奔赴”,农耕文明必将在现代化转型中焕发新生,乡村振兴也一定会从蓝图变成实实在在的风景。这,就是“双向门”最动人的意义。
来源:安逸菠萝nIGeq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