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地南枕太华,北带渭水,陇海铁路横贯其野,诚关中形胜之区也。华州古称郑县,后置华州,民国易名华县,代有才人出:唐郭子仪平乱,宋寇莱公辅国,皆乡邦之光。公为子仪公苗裔,明初迁华,聚族而居,代有显宦——明景泰间郭瑾公举于乡,官至磁州知州;清季郭宗昌公精金石、通岐黄
郭永佛小传
郭氏世居华州,耕读传家者五叶矣。永佛公,字僧侠,光绪甲辰年(民前八载)生于华县吴家村。
华州街道办吴家堡 刘焕民摄
其地南枕太华,北带渭水,陇海铁路横贯其野,诚关中形胜之区也。华州古称郑县,后置华州,民国易名华县,代有才人出:唐郭子仪平乱,宋寇莱公辅国,皆乡邦之光。公为子仪公苗裔,明初迁华,聚族而居,代有显宦——明景泰间郭瑾公举于乡,官至磁州知州;清季郭宗昌公精金石、通岐黄,著《医学摘要》行世。光绪大祲,郭氏输粟赈灾,勒石记功,其仁风义举至今传为佳话。
公幼慧,邑中皮影社戏盛行,每观《孙膑演阵》《精忠传》,辄慕孙武、岳鹏举之为人。辛亥鼎革后,观《关公辞曹》一剧,归而请于父曰:“大丈夫当提三尺剑以定天下,安能久事笔砚间?”父守礼公,清末秀才也,以“祖瑾公登科,宗昌公著述,吾家以文传代”谏止,然公尚武之志已植肺腑矣。
民国十有二年,公负笈咸林中学。时冯玉祥将军麾下梁冠英旅驻节本邑,共产党人宣侠父先生播革命火种于校园,公闻其言,投笔从戎之念复炽。十六年三月,公初中毕业,毅然弃升学之途,偕同学二十人投效梁旅,隶西北军。公身高六尺有余,面如重枣,声若洪钟,关中大汉之气象凛然,人以其字“僧侠”呼之,盖赞其勇而有侠气也。
其后中原会战,公辗转于二十五路军三十二师炮团、中央军独立炮兵团。民国二十六年芦沟桥事变起,公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转战淞沪、武汉、南宁、豫中诸役,炮声震处,倭寇披靡,真可谓“精忠报国”之践行者也!
或曰:“历史如卷,翻而过矣。”余独以为不然。公之生平,自戏台萌志,至投笔从戎,终至喋血抗倭疆场,皆由耕读家风育其志,华州侠气铸其魂。夫历史者,非可翻之故纸,乃民族与家族之记忆也,乃千万志士仁人用血肉铸就之丰碑也!忘之则国魂失,家族亦无以为根。公之英名,当与少华并峙,与渭水同流,光照千古矣!
二零二五年十月 敬述
来源: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