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皇帝诗人”,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立刻浮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身影。一位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诗篇,据一些学术统计和故宫博物院的发现,其诗作总量高达四万多首 。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整部《全唐诗》的总和,堪称诗歌界的“劳模”。
提起“皇帝诗人”,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立刻浮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身影。一位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诗篇,据一些学术统计和故宫博物院的发现,其诗作总量高达四万多首 。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整部《全唐诗》的总和,堪称诗歌界的“劳模”。
而另一位,则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这位从市井之中走出来的“草根皇帝”,在史书中留下的诗作,有据可考的仅仅两首。
然而,就是这两首短小的诗歌,却在后世获得了远超乾隆四万首诗的赞誉,甚至被许多人评价为“碾压式”的胜利。
人们耳熟能详的那首是气魄雄浑的 《大风歌》,那么,另一首能够与《大风歌》并驾齐驱,共同铸就刘邦文学地位的神秘诗篇,又是什么呢?
乾隆的“诗海”
在深入探讨刘邦的诗歌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对手”,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一位极其热爱创作的君主,他把写诗当成了一种日常习惯,几乎是走哪写哪,看啥写啥。
根据不同版本的统计,他的诗作数量存在一些差异,有的说四万一千八百首,有的说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 但“四万多首”,是学界和大众普遍接受的说法。
乾隆皇帝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翻开他的诗集,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从国家大典、南巡北狩,到日常饮食、赏花观雪,几乎无所不包。
可以说,乾隆的诗集就像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帝国流水账或个人日记。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创作方式,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缺乏真情实感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许多诗作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描摹和记录,语言平铺直叙,辞藻虽然华丽,但情感却显得有些苍白。
比如他写雪景,可能会细致地描绘雪的形态、颜色,以及它覆盖在宫殿上的样子,但很少能让人读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触动灵魂的感动或思考。
皇帝在履行一种文化职责,展现自己的博学与文采,而不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因此,尽管数量庞大如海,但真正能被后人记住并传诵的佳作却寥寥无几。
千古绝唱
聊完了乾隆,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高祖刘邦身上。与乾隆不同,刘邦出身草莽,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
所以他写诗没有那些弯弯绕绕,也没有那些华丽婉转的词语,只有抒发心声的真实。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后,途径故乡沛县。
他邀请父老乡亲一同饮宴,酒酣耳热之际,这位已经君临天下的皇帝亲自击筑而歌,唱出了这三句传颂千古的诗篇。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既是眼前壮阔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他自己波澜壮阔人生的隐喻。他就像那乘风而起的云,从一个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天下的主人,气势何等恢弘!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他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的自豪与满足。天下已在我的掌控之中,如今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这种荣归故里的喜悦是人之常情,即便是九五之尊也无法掩饰。
然而,这首诗的精华和转折,在于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前两句的豪情壮志在这里戛然而止,转为一种深沉的忧虑。
江山虽然打下来了,但如何才能守住?他渴望能有忠诚勇猛的将士,为他镇守这来之不易的天下。
这句诗,瞬间将一个帝王的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
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无忧无虑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巨大成就,也背负着巨大压力的创业者。
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未来的深切思考,赋予了这首诗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
《大风歌》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词都饱含着情感。
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呐喊,而不是精心雕琢的文字游戏。正是这种真实的力量,让它成为了帝王诗词中难以逾越的高峰。
英雄迟暮
还有一首诗,就是《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诗的名气远不如《大风歌》,它的创作背景,源于刘邦晚年一场险些动摇国本的 “易储风波”。
当时,刘邦非常宠爱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觉得太子刘盈(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性格懦弱,不像自己,便动了废掉太子、改立刘如意的念头。
然而,太子刘盈有他母亲吕后以及朝中重臣的支持。
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吕后采纳张良的计策,请来了当时德高望重的四位隐士“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
在一次宴会上,刘邦看到连自己都请不动的四位贤士,竟然恭敬地跟在太子身后,他瞬间明白,太子羽翼已丰,势力稳固,废立之事已绝无可能。
在这次宴会后,戚夫人对着刘邦哭泣,刘邦无奈之下,为她唱了这首《鸿鹄歌》。
这首诗通篇使用比喻。诗中的“鸿鹄”,指的就是太子刘盈。它高高飞翔,一飞就是千里之远。“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是说他的翅膀已经长成,势力遍布天下,再也无法控制了。
最后两句“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是全诗情感的顶点,也是刘邦内心最无力的独白。
面对这只已经能横行四海的鸿鹄,我能怎么办呢?即便我手里还握着那带绳的箭(矰缴,比喻皇帝的权力),又怎么能射中它呢?
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大风歌》中的意气风发,只有一个父亲的失望和一个帝王的无力。
他可以征服天下,可以号令群雄,却无法在自己的家事和继承人问题上随心所欲。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完整的刘邦,一个既有帝王霸气,也有凡人无奈的复杂个体。
来源: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