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平奖闹剧!美国知名周刊曝:一边求奖一边备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9:40 1

摘要:美国某知名周刊以精准且充满讽刺的笔触揭露了特朗普的核心悖论:他一边谋求诺贝尔和平奖,一边却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支持加沙地区种族灭绝行为,把暴力打造成奇观,将政治变为“兵营”,让和平沦为拙劣笑话——这俨然是一场充斥着坦克、导弹与真人秀的“和平”闹剧。

美国某知名周刊以精准且充满讽刺的笔触揭露了特朗普的核心悖论:他一边谋求诺贝尔和平奖,一边却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支持加沙地区种族灭绝行为,把暴力打造成奇观,将政治变为“兵营”,让和平沦为拙劣笑话——这俨然是一场充斥着坦克、导弹与真人秀的“和平”闹剧。

“对于一个公开竞选诺贝尔和平奖的人来说,特朗普的做法非同寻常。”文章作者如此开篇,字里行间满是嘲讽。

其他国家领导人常以裁军条约争取诺奖,特朗普却试图用炸弹、威胁、迫害、非法逮捕、镇压抗议者及美化战争的口号赢得殊荣。

今年9月初,这位总统宣布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并任命资深媒体人皮特・赫格塞思担任核心角色——赫格塞思兼具电视评论员与游戏节目主持人身份,曾是福克斯新闻主播,军衔为上尉。

“军队将发挥最大杀伤力,”特朗普当时如此承诺,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仿佛在预告他的新周日节目:一场“战争秀”。

文章描绘了白宫“高谈和平却备战”的超现实场景:如今特朗普身边围绕着退役军人出身的网络红人,他反复将美国城市称作“战区”,芝加哥更成了其口中“内部敌人”的象征。

他曾在社交平台发帖宣称:“芝加哥即将明白它为什么被称为战争部。”这种表述堪称对欧洲法西斯主义“民族净化”词汇的复刻——将城市混乱转化为动用致命武力的借口。

对特朗普而言,真正的“敌人”不在中东,而在国内:移民、记者、民主党州长、政治对手及所有反对者。正如该周刊所指出,这场针对内部的“内战”,正是他执政的核心引擎与行动燃料。

皮特・赫格塞思堪称特朗普“军事舞台”的完美代言人,他将媒体、军国主义与威权民粹主义融为一体,是位在镜头前微笑、却满口“让敌人流血”的“真人秀将军”。

该周刊提到,这位新任“战争部长”从不谈及外交与重建,而特朗普则得意地将这些激进说辞转化为“奇观”——城市成了“军事行动的舞台”,直升机掠过美国大都市上空,移民遭无证追捕,墨西哥边境被当作“敌方前线”。

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实时上演的电视反乌托邦世界:战争被描绘成爱国奇观,和平反倒成了自由主义的“弱点”

特朗普对国防部的更名绝非象征性举动,而是彻底巩固了“治理即战争”的理念。他的外交政策充斥威胁,国内政策主打对抗;嘴上自诩致力于中东“和平”,却公开支持对巴勒斯坦民众的种族灭绝,让“和平”建立在废墟之上。

该周刊讽刺这种悖论:曾谴责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失败”的他,如今竟将美国城市视作战区,用无人机取代坦克,用警察行动替代公共政策。这是披着爱国主义外衣的威权主义,“法律与秩序”的话术彻底沦为暴行与仇恨的合法性注脚。

在将国内政治军事化的同时,特朗普毫无保留地支持加沙地区的屠杀行为。他曾在得克萨斯州的集会上宣称:“以色列有权消灭他们,彻底消灭他们。”这份近乎为种族灭绝辩护的声明,却被部分媒体忽视。

两年多的轰炸与饥荒已将加沙变为废墟,而特朗普此前还称巴勒斯坦人为“野兽”,煽动灭绝行为;直到近期或许考虑到角逐诺贝尔和平奖的“可能性”,才转而以“和平协议先驱”自居,呼吁停火。

特朗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堪称连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都会困惑的笑话。这个本为表彰裁军与和解设立的奖项,在他手中沦为自我吹捧的工具——和平成了奇观,战争成了“商标”。

事实上,特朗普想要的并非诺贝尔和平奖本身,而是和平的“印章”:一种体面的标记,用以豁免他针对一切的“战争”——对媒体的战争、对移民的战争、对法治的战争,乃至对民主理念本身的战争。

最具讽刺的一幕,莫过于“战争将军”祈求和平的祝福。他渴望像曼德拉那样在奥斯陆游行,却同时指挥着一个分裂、武装且充满仇恨的国家;妄图用观众的掌声淹没警笛声。

诺贝尔奖从不是为以暴力为手段者设立的奖杯,它理应是战胜暴力的象征。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被特朗普的“奇观”诱惑,世界将目睹和平奖彻底沦为“战争奖”。

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特朗普,无疑是对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精神与初衷的直接侮辱。该奖项旨在表彰“促进各国人民友好、裁减军备及推动和平”的贡献者,不应与这位以好战言论、对抗政策和煽动全球分裂闻名的人物挂钩。

特朗普在政治生涯中,因煽动国际紧张局势、破坏多边协议、将军事力量美化为影响力工具而广受诟病。奖励这样的立场,既违背诺贝尔的道德遗嘱,更是对其遗产的背叛——诺贝尔本希望自己的财富服务于和平事业,而非美化战争。

来源:小志一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