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直播间购物,你会留意弹幕吗?在一款产品名为“燃咔果冻”的直播间里,直播带货过程中不断有弹幕弹出,比如“轻松瘦35斤”“喝酒夜宵也能瘦”,吸引众多消费者购买,大半年时间售出了上万单。然而,这背后其实是“职业水军”虚构的减肥奇迹,用批量刷评制造的消费陷阱。北
在网络直播间购物,你会留意弹幕吗?在一款产品名为“燃咔果冻”的直播间里,直播带货过程中不断有弹幕弹出,比如“轻松瘦35斤”“喝酒夜宵也能瘦”,吸引众多消费者购买,大半年时间售出了上万单。然而,这背后其实是“职业水军”虚构的减肥奇迹,用批量刷评制造的消费陷阱。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相关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成功查办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这不仅开创了执法先例,更如一记警钟,敲响了直播电商行业亟待自我净化的紧迫呼声。
在该案中,直播间内“7天暴瘦10斤”“喝酒夜宵也能瘦”等夸张弹幕如潮水般密集刷屏,营造出产品“爆款”“神效”的假象,诱导消费者冲动下单。这些看似真实的用户反馈,实则是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操控大量虚假账号批量发布的“水军”话术。执法部门通过IP分析、聊天记录与转账流水等复合取证手段,揭开了这层“数据伪装”,最终依法处罚,彰显了对网络黑灰产“零容忍”的决心。
“职业弹幕人”并非简单的“捧场托儿”,而是系统化、产业化运作的虚假营销工具。他们以虚构用户评价、伪造消费体验的方式,扭曲市场信息,误导消费者决策。这种行为不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更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那些踏实做产品、诚信做服务的商家,反而在“数据竞赛”中被边缘化,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此类行为正在侵蚀整个直播电商行业的公信力。当弹幕不再是真实用户的即时反馈,而成为可购买、可操控的“剧本台词”,直播间便沦为一个由数据泡沫构筑的虚假舞台。消费者一旦多次遭遇“货不对板”,对直播带货的信任将逐步瓦解,最终反噬行业本身的发展根基。
此次处罚的意义不仅在于金额本身,更在于其确立了“直播刷评=编造用户评价”的执法范式,为今后类似案件提供了法律适用标杆。同时,将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也释放出“情节严重者将承担刑责”的强烈信号,对灰色产业链形成震慑。
然而,一张罚单难以根治顽疾。当前“职业弹幕人”已形成从“养号”“话术设计”到“批量发布”的完整链条,隐蔽性强、成本低廉,单靠事后处罚难以彻底清除。平台必须承担起“第一道防线”的责任,通过AI识别、行为建模等技术手段加强实时监测,优化流量分配机制,让真实互动而非虚假数据影响直播曝光。同时,应推动建立直播营销信用档案,将数据造假行为纳入企业征信,提高违法成本。
对商家而言,更应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靠“水军”堆砌的销量终是泡沫,唯有优质产品与真诚服务才能赢得长久口碑。行业组织也应推动自律公约,倡导真实、透明的直播生态。
首张“职业弹幕人”罚单是监管亮剑的开始,更应成为行业自我反思与净化的起点。唯有挤干数据水分,让每一条弹幕都回归真实表达,直播电商才能摆脱“信任危机”,走向健康可持续的“长红”之路。当点赞发自真心,评论源于体验,直播间的灯火,才真正照亮的是消费信心与商业良知。
作者:舒爱民
编辑:赵铁琥
审核:杨洋
来源:华龙手机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