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关税突袭港口设备!美国造船业能救活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5:55 1

摘要:昨天(10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突然宣布,对部分岸边起重机和货运设备加征100%关税,橡胶轮胎龙门起重机(RTG)及其零部件甚至可能被课以最高150%的额外关税。一台原本100万美元的龙门吊,进口成本可能直接飙到250万美元——这还没算上物

昨天(10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突然宣布,对部分岸边起重机和货运设备加征100%关税,橡胶轮胎龙门起重机(RTG)及其零部件甚至可能被课以最高150%的额外关税。一台原本100万美元的龙门吊,进口成本可能直接飙到250万美元——这还没算上物流、合规、清关这些杂七杂八的开销。

这事来得不算突然。USTR今年4月就推出过一套“恢复美国造船业”的措施,这次算是补丁升级。最新公告里,三条修改已经生效:从10月14日起,外国造的车辆运输船每净吨要交46美元服务费;取消了之前允许在不满足“美国造船优先”条件下暂停LNG出口许可的豁免,而且追溯到4月17日;再就是对特定岸边起重机和装卸设备直接开征100%关税。

更狠的是,USTR还在公开征求意见,打算对RTG这类设备加征最高150%的额外关税。RTG在美国东西海岸的集装箱码头用得特别多,洛杉矶港、萨凡纳港这些关键节点都靠它撑着。有做港口设备贸易的朋友说,最近已经有少量订单因为政策不明朗被临时叫停了。

这轮关税不是孤立动作,而是美国“造船业复兴”战略的一部分。现实很骨感:现在美国商船队里,90%以上的大型货轮都是外国造的。2024年全年,美国本土交付的万吨级以上商船不到10艘。反观中国和韩国,两家加起来占了全球新造船市场的七成以上。

USTR的想法很直接:提高进口设备成本,逼港口运营商买美国产的装卸机械,顺带拉动国内重型制造和造船产业链。但问题在于,美国本土能造这类设备的厂家屈指可数。像科尼(Konecranes)美国分部、Hyster-Yale这些厂子,产能有限,交货周期动不动就18个月起步。而中国振华重工(ZPMC)这类企业,6到9个月就能交货,价格还低一大截。

眼下美国码头正忙着升级自动化,光是2024年就有超过30台RTG计划更新。如果全换成美国货,成本至少涨60%。这种“用关税换产能”的打法,短期可能保住了几家本土工厂,但长期看,港口运营成本一高,最后还是进出口商扛,再往下压,就是消费者买单。目前美国港口的装卸成本已经比欧洲高出20%多,要是再叠上150%的关税,差距只会更大。

数据不会骗人。202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岸边起重机和RTG设备总额大约4.7亿美元,占同类设备进口总量的近七成。如果100%到150%的关税真的落地,这部分进口额很可能一年内缩水到1亿美元以下。可替代方案并不靠谱:欧洲厂商报价普遍贵三到五成,交货时间还更长;美国本土产能短期内根本补不上缺口。

有意思的是,USTR这次特意给“长期租赁的乙烷和LPG运输船”开了豁免口子。这说明政策不是乱打一气,而是精准打击——非战略物资相关的设备往死里压,但能源出口这条线得护住。美国一边喊着制造业回流,一边又不想丢掉全球能源话语权,这种拧巴的平衡术,其实早就写在政策细节里了。

打个比方,这就像是家里装修,本来能从邻居家低价买现成的定制橱柜,现在政策硬性规定必须用本地小作坊做的。结果呢?价格翻倍,工期拖半年,最后连地板钱都凑不出来了。

对普通人来说,短期内可能感觉不到什么变化。但港口效率一旦下滑,物流成本往上走,明年进口商品的价格——不管是汽车、家电,还是日用品——都可能悄悄涨一波。没人会直接告诉你“这是关税导致的”,但账单不会说谎。

美国想用150%的关税逼港口买“国产起重机”,这招真能救活造船业,还是只会把物流成本转嫁给每个消费者?

来源:北风影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