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 | 从暖城到首都 乌兰牧骑问候北京观众“赛白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8:22 4

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精神,传承“面对面”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9月25日至27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走进北京。马头琴弦跃动草原豪情,欢歌热舞绽放民族风采,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精神,传承“面对面”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9月25日至27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走进北京。马头琴弦跃动草原豪情,欢歌热舞绽放民族风采,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为首都观众送去“草原文化餐”,收获无数掌声与赞誉。

时隔60年,再次全国巡演

60年,一个甲子年。一个婴儿可蜕变成一个成熟、睿智、经验丰富的老人。从1965年到2025年,乌兰牧骑全国巡演迎来了60周年。1965年5月至1966年1月,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组织乌兰牧骑进行了一场历时7个半月的全国巡回演出。这次巡演行程10万多公里,演出近600场,观众上百万人次,走遍27个省、市、自治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经久不衰的掌声。

时隔60年,乌兰牧骑再一次以全国巡演的方式走到全国观众面前。“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于2025年8月至11月在全国多地展开。12支乌兰牧骑巡演队伍奔赴25个省市区,把优质的北疆文化特色节目送到全国基层群众身边。9月16日,广州粤剧院内掌声雷动,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广州站)启幕,兴安盟的3支乌兰牧骑队伍以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演出,与广州观众进行了一场跨越山河的艺术对话。9月25日至27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 60 周年纪念演出”走进北京,马头琴弦跃动草原豪情,欢歌热舞绽放民族风采,鄂尔多斯乌兰牧骑为首都观众献上沉浸式草原视听盛宴,与首都观众共赴这场文化之约!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长沙、西安、郑州……一系列演出陆续展开。

这次大规模全国巡演,将充分发挥乌兰牧骑与群众“面对面”服务的方式,走进广场、公园、商圈,为广大群众全面展示乌兰牧骑60年来的艺术成就,展现新时代内蒙古现代化发展的新成就、新风貌。这株“红色的嫩芽”茁壮成长,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斗志昂扬。

北疆文化京城获赞誉

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队员们带着5件乐器,乘着2辆勒勒车,54天行程3000多公里,把30多场形式多样的演出送到偏远的蒙古包,受到牧民的热烈欢迎。步入新时代,乌兰牧骑的条件好了很多,演员们出行可以乘坐大巴车,可以穿上漂亮的演出服,不再风餐露宿。但是,乌兰牧骑的精神没有变,他们不忘初心,将那份初心和那面旗帜传承至今。

9 月 25 日,“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 60 周年纪念演出(北京站)在北京中关村壹号拉开帷幕。3天4场高标准演出赢得了北京观众的热烈鼓掌。在中关村壹号现场,观众早早来到演出现场,有的是路过此地,有的是专成前往。夜幕降临,琴声拉响,这场精彩的演出将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鄂尔多斯舞》让鄂尔多斯舞蹈魅力发光发亮,婀娜的身姿、摇摆的裙襟、柔美的动作、坚定的眼神、精美的民族服饰……光影、幕布、音乐,掌声,这一切让舞台美轮美奂。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红檀木桌》旋律轻快明朗,让人不禁跟随旋律舞动起来;器乐合奏《万马奔腾》拉响,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现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欢呼声。《站在草原望北京》《幸福赞歌》《歌唱祖国》耳熟能详,台上台下同唱一首歌,暖暖的爱国情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在五棵松万达广场,商场的空间成为天然的扩音器,瞬间吸引观光购物的游客从四处聚集而来。大家有的站在原地陶醉于歌舞、有的席地而坐从头看到尾、有的呼朋唤友叫大家共同欣赏这场美妙的“偶遇”,观众纷纷掏出手机,拍照、拍视频,为精彩的演出热烈鼓掌,为演员们的专业水准叫好。11个节目各个精彩,出演职人员对节目精心打磨,对观众认真负责,赢得人们对乌兰牧骑的热爱。

乌兰牧骑队员在台上是最专业的演员,在台下是最接地气的“明星”。舞蹈演员的换衣间是公共卫生间门口的按摩座椅隔间,男演员的休息区是咖啡店小卡座。轮到自己,提前准备,立刻上场。

新形式新节目带来新感觉

在现场,鄂尔多斯好物的推介推广同样精彩。精心布置的展览展区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内蒙古的文化之窗,错落有致的展品、浓郁的草原风情,吸引了过往北京市民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观赏、购买。

在众多展区中,掐丝珐琅展区无疑是耀眼的“明星”。那些流光溢彩的掐丝珐琅作品,以细腻的工艺、绚丽的色彩,将传统技艺的精妙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在场观众深深沉醉,爱不释手。展区负责人、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郭瑞热忱地向每一位驻足的观众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与工艺。鄂尔多斯民间布艺非遗展品牢牢抓住众人目光。非遗传承人苗英英忙得满头大汗,将她与姐妹们手工制作的布艺作品一一陈列:俏皮的小马驹、灵动的小兔子、憨态的小毛驴,一套十二生肖摆件精美萌趣;珍珠点缀的手工胸针精致耐看,纹路繁复的民族发带多姿多彩,不少市民当场选购,留住了这份北疆匠心。现场烤制的阿尔巴斯羊肉滋滋冒油、羊肉混合孜然的味道阵阵飘香;甘草猪肉在高温炒制过程中,由红变金黄,那脂肪的香气勾得人不断分泌口水。这边,好玩儿的应接不暇,那边,好看的歌舞不断……

为了本次演出,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编创团队对节目形式大胆创新,情景剧《相约暖城鄂尔多斯》格外出彩,它将古如歌、漫瀚调、短调、长调、以及舞蹈等表现形式糅合在一起,以全新的创作实践,对鄂尔多斯的旅游文化、历史人文、美食技艺、民俗风情等不同方面进行展示,达到以剧推景、以歌传情、以情动人的目的。演出间隙,乌兰牧骑队员即兴合作演奏,对节目创新互相切磋,横笛、二胡与马头琴合奏的经典曲目《赛马》让人耳目一新,三种传统民乐乐器各展所长:笛音清亮如马蹄踏风,胡弦急促似骏马嘶鸣,马头琴浑厚若草原长风,三者交织融合,既保留了原曲的奔腾气势,又通过乐器搭配的创新,赋予经典民乐“新生”。这正是他们对“新民乐”的探索,让民族音乐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活力。

从草原牧区到都市商圈,从规定曲目到即兴合奏,乌兰牧骑始终践行“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精神。他们带着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与创新的勇气,让传统艺术走出剧场、贴近大众,在与现代场景的交融中,既传递了北疆文化的魅力,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使命。

经过68年的发展壮大,乌兰牧骑由创建初期的9名队员,发展到今天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其中包括71支旗县乌兰牧骑、3支盟市乌兰牧骑、1支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形成以旗县为主体、盟市为骨架、自治区直属为龙头的三级乌兰牧骑布局结构。

全区的乌兰牧骑每年深入基层演出7500场以上,覆盖1800余个嘎查村(社区),每年服务群众50余万人。自成立起,乌兰牧骑始终坚持扎根基层、贴近群众,这支队伍是适应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不仅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也为推动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乌兰牧骑60多年来从草原走向全国,其艺术兼容性的本质,正是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每一次地域文化的在地性表达,每一次时代主题的艺术化传递,最终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框架下汇聚,成为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大力量。

策划:周长翔

监制:刘霄

审核:任佳

文案:马莉雅 苏日娜

拍摄:蒙古乐 赵彦琳 王圣 李佳益

剪辑:李佳益

来源:北方新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