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间外,一袋袋灰白色的垄鑫棉隆整装待发,即将奔赴各地农田执行“土壤消毒”使命。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密切关注着仪表数据,确保这种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土壤消毒剂精准生产。
车间外,一袋袋灰白色的垄鑫棉隆整装待发,即将奔赴各地农田执行“土壤消毒”使命。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密切关注着仪表数据,确保这种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土壤消毒剂精准生产。
秋日的阳光洒在厂区道路上,货车正排队等待装货。这些看似普通的农药产品,却蕴含着让文山三七重返故乡的奥秘。
9月的一天,我们走进了这家生产垄鑫棉隆的工厂,探寻这一新型综合土壤健康修复技术如何破解三七连作障碍的难题,让曾经的“不毛之地”重获生机。
土壤健康修复技术的神奇之处
曾让无数七农束手无策的连作障碍,正被一项土壤健康修复技术攻克。
在马关县八寨镇镇芦差唐村委会小崖村的三七地里,七农杨田洪弯腰拔起一棵种植两年的三七,脸上洋溢着喜悦:“5年前开始老地复种,从最初的7亩扩大到今年的20余亩,是土壤健康修复技术让我一次次获得丰收。”
杨田洪口中的土壤健康修复技术,就是垄鑫棉隆土壤熏蒸处理轮作技术。
垄鑫棉隆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土壤消毒剂,已列入中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393-2020。它在土壤中分解成异硫氰酸甲酯气体,扩散至土壤颗粒间,能有效地杀灭土壤中的各种线虫、病原菌、地下害虫及萌发的杂草种子。
“垄鑫棉隆是我们反复试验,验证下来对土壤病菌灭杀效果最好的土壤处理剂,并且还是绿色食品唯一可以推广使用的土壤处理剂。”我国著名三七专家、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崔秀明研究员说,垄鑫棉隆对土壤病菌的灭杀率可以达到90%,同时还能提高土壤里磷和钾的使用率,因为三七是吸钾植物,钾的需求量大于对氮的需求量,隆鑫棉隆释放了土壤里的磷和钾,三七产量自然提高。我们在反复试验中还发现,使用垄鑫棉隆土壤处理剂后,能提高光合作用,皂苷合成酶的活性得到了提高,自然而然三七中皂苷的含量就得到了提升。
技术与传统农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在植物表面形成保护层,而是直接作用于土壤内部的病虫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在垄鑫棉隆生产车间,几条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土壤消毒有很多技术和产品可以选择,但需要重点考虑环境相容性和技术的可行性。”工厂技术人员一边查看反应釜的温度和压力数据,一边解释道。
生产中,一甲胺与二硫化碳成盐,再与甲醛发生环合反应转为棉隆的工艺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款蒸熏剂必须配合精耕施于土壤中,然后盖上塑料薄膜对土壤熏蒸,一定时间后揭膜敞气,等待15天左右进行播种。”工厂技术人员如是说。
看不见的科技较量让三七重返故土
“乡村振兴,让农民增收是大事。多地发展高附加值特色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但高附加值作物连茬种植后,往往土传病虫害发生严重,作物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轻者减产20%~40%,严重时减产6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有害生物防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秋霞介绍说,当病原菌和虫卵在土壤里累积以后,复种的年头多了就容易发生土传病害,导致作物连作障碍。我们的目的就是控制土传病害发生,找到一项技术恢复土壤的健康,让它能够可持续地产出高附加值的作物。
“垄鑫棉隆土壤熏蒸处理轮作技术就是目前最为有效且稳定的土传病虫害控制技术,也是快速解决土壤连作障碍的土壤消毒技术。”王秋霞说,垄鑫棉隆也是全国唯一登记在三七种植的土壤熏蒸剂。
王秋霞介绍,垄鑫棉隆土壤熏蒸处理轮作技术不仅成功应用在了文山的三七,还有甘肃兰州和永靖的百合、山东和安徽的生姜、湖北麻城的福白菊等作物上。2022年,永靖推广应用了这项技术并用于3200亩作物,今年又应用了2600亩。
这种“先破后立”的技术思路,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技术措施难以解决连作障碍的困境。
近年来,在云南省科技厅科技重大专项及农业农村部三七产业集群项目支持下,崔秀明教授团队牵头,联合相关单位,成立了科技攻坚项目组,经过多年努力,应用棉隆三七土壤处理技术体系,攻克了三七连作障碍的重大技术难题,将轮作时间由原来的15年—20年缩短到5年内,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三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为文山三七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23年11月4日,文山市坝心乡和马关县八寨镇云南七丹药业规范有限公司和文山三七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两个三七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示范基地里,绿油油的大片三七叶无声提示着人们尽快收获。由昆明理工大学牵头,组织省内外专家对500余亩基地进行了现场测产,并按25%折干率折算基地三七干品产量。实地测产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地三七干品折算产量分别达到每亩329.56公斤和每亩352.25公斤,平均亩产达到341.06公斤,比传统栽培技术产量提高30%以上,亩均纯收益增加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在经济作物种类全、特色品种多的湖北等地,垄鑫棉隆土壤熏蒸处理轮作技术也先后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博士胡洪涛介绍,目前土壤消毒技术,明显地呈现出了从单点试验到小规模化应用,从单一作物到全面覆盖,从单一功能到防病、除草,以及从媒体到实践的四大发展趋势。
技术背后的科学耕耘
在七丹药业的三七科技种植基地,技术负责人张炜分享了运用土壤健康修复技术后的变化:“2019年,七丹种植公司在丘北进行了60亩的老地复种,当时产量在900千克每亩,第二年新增600亩,产量达到了1300余千克每亩。”
运用土壤健康修复技术后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三七,并且三七种苗移栽比例也很高。
“土壤健康修复技术虽好,但是要特别注意使用方法,如果不正确使用就会发生药害。”张炜说,为了让这项技术惠及更多三七种植户,由昆明理工大学牵头,南通施壮有限公司和文山三七种植合作社积极配合多次举办了三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现场培训会,不断地为三七的种植户提供直观的技术指导。
“我们不仅要提供产品,更要提供全套的技术服务。”南通施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宏明说,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确保技术效果的关键,公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土壤检测、技术方案制定、用药指导、效果评估等环节,确保种植户能够正确使用该项技术,获得预期的防治效果。
随着土壤健康修复技术的不断推广,文山三七种植户们也陆续重返故乡,在老地上种出新希望。
七农孙家万站在三七地里算了一笔账:使用土壤健康修复技术后,鲜三七产量接近1.5吨,折算下来近400公斤,一亩地都可以卖到六七万元。10多年前,最高记录产量也只是250公斤。
望着绿意盎然的三七,孙家万计划着明年扩大种植面积。他再也不担心没有地种植三七了。不远处,几位从其他地方赶来观摩的三七种植户,正在认真听取技术人员对土壤健康修复技术的讲解。
他们带着疑惑来,带着希望而归。
穿行在工厂车间的我们,看着工人们认真监测每一批产品的质量,仿佛看到了那些使用土壤健康修复技术后的土地如何重获新生。
内容来源:文山发布
本期编辑:程贝贝
本期审核:顾倩倩
本期监制:顾旭东
免责声明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农信传媒法律顾问:李德均律师
◆
◆
◆
◆
◆
想你所想
七
星
级
服
务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