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有人问:“这技术离生活近吗?10年内能惠及国人吗?”看中国布局便知答案:它已不是实验室小众研究,而是“十五五”规划超级工程。
AI生成图片
读《三体》中空中飞车的描写,总能让人畅想,罗辑问“耗油耗电吗”,大师摇头:“石油早抽完了,它们一直飞,永远有电”。
这画面藏着人类对“无限能源”的终极期待,而当下能实现它的技术,首推可控核聚变。
常有人问:“这技术离生活近吗?10年内能惠及国人吗?”看中国布局便知答案:它已不是实验室小众研究,而是“十五五”规划超级工程。
2024年10月国资委将其列为“重点未来产业”,2025年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增资17.5亿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中核集团也借核工业70周年加速项目落地。
可控核聚变价值远超普通升级:人为控制下氢原子核融合为重元素,单次释能达现有能源千万倍,且不产生高放射性裂变废物,故被称“人造太阳”。
衡量其成熟度的Q值(产出/输入能量比),Q=1盈亏平衡、>10可发电、>30能商业化,中国正从“实验”向“实用”跨越。
行业常说“核聚变离发电永远差50年”,这源于国际项目波折。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1985年由美、苏、日、欧盟启动,原计划2005年实现Q=5,却因苏联解体、西方政权更替多次延后,2017年暂定2025年底。
而据ITER2025年最新进展,当前节点已调整为:2025-2030年完成核心部件调试,2030年首测等离子体,2030-2035年实现持续燃烧,2040年后推进商业化验证。
部分国家对科研短视,如美国近十年聚焦金融与AI,核聚变仍停留在“等离子体线性实验”。
中国1958年才起步(比美日晚16年),1974年才建成首台自主托卡马克CT6,却靠四代科研人接力、40万次实验打破“魔咒”。
合肥EAST装置最具代表性,近百万零部件复杂度堪比5架飞机,2025年1月,它创下1066秒长脉冲运行纪录,还完成人类首次“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为全球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肥BEST装置:2025年5月提前两月启动总装,投资85亿、占地15万平米,目标2027年开展氘氚实验、实现“人造太阳”点火,冲击全球首个Q>5的燃烧等离子体托卡马克。
其股东涵盖国资、央企、中科院及社会资本,标志中国核聚变进入“科研+市场”双轮驱动。
《自然》杂志2025年8月发文肯定中国领先,称其在反应堆材料、部件开发上的速度与专注度难被超越。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清晰:上游为原材料,中游设备制造,下游核电站运营。
据中信证券测算,2025-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从35亿元增至180亿元,全球2026-2030年约440亿元,2031年后随商业堆扩容,需区分近远期规模差异。
其中中游三大赛道是关键:磁体是核心约束部件,高温超导磁体为研究重点。
国内产业链完整:联创光电可提供磁体与制冷系统,参与“星火一号”项目,西部超导是全球唯一实现铌钛体系“铸锭—线材—磁体”全流程商业化的企业。
上海超导为“洪荒麒麟”托卡马克供全部带材,上海电气完成HH70主机制造与真空室交付。
真空室是反应“容器”,偏滤器、阀门为关键部件:国光电器偏滤器应用于“中国环流三号”“EAST”,中洲特材钴基、镍基材料通过中核、中广核认证,长福股份等是成熟阀门供应商。
核心智能与中核二三合作研制真空室构件,标志国内大型装置制造自主化。
核聚变电源(占资本开支8%)精度要求高,英杰电器供磁场与加热电源,艾克赛博专注加速器电源,光子芯材提供电容,均为产业链“隐形冠军”。
全球来看,2024年核聚变投资加速:据FIA,全球融资71亿美元,美国25家公司占全球半数以上,但中国在实验堆进度与产业链自主化上优势显著。
回到最初问题:10年内能惠及国人吗?2030年前大规模商业化发电不现实,但启动试点概率大,类似两三年前的机器人产业,如今已进工厂。
中国的优势在于规划连续、产业链自主、长期投入,从《三体》愿景到合肥突破,再到企业深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成长,更是国家抢占能源革命先机的决心。
或许十几年后,当空中飞车成为现实,人们会记得这群“追太阳”的人,是他们把遥远未来拉向现实。
来源:云上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