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视频可以“以假乱真”,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7:27 1

摘要:近日,OpenAI正式推出Sora2,这个AI视频生成模型的升级版,连同一款名为Sora App的社交应用一起,悄然改写着我们对"真实"的认知。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昕昕

还记得2024年初,那条"威尔·史密斯吃面"的AI视频吗?

画面里,这位好莱坞巨星面部扭曲,动作僵硬,像极了恐怖片里的诡异镜头。

当时我们还能哈哈大笑,觉得AI生成的视频破绽百出,不过是个供人消遣的玩具。

可仅仅不到两年,一切都变了。

近日,OpenAI正式推出Sora2,这个AI视频生成模型的升级版,连同一款名为Sora App的社交应用一起,悄然改写着我们对"真实"的认知。

应用情报提供商App Figures的数据显示,Sora App上线首周在iOS平台的下载量就达到约62.7万次,甚至超过了当年ChatGPT发布首周的60.6万次。

要知道,Sora App目前还只是邀请制,门槛比ChatGPT当年高得多。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们对它的渴望,已经超越了理性的等待。

坦白说,第一次看到Sora2生成的视频时,我的内心是震撼的,甚至有些惶恐,那些画面如此逼真——光影的流转符合物理规律,人物的表情自然生动,就连背景音乐和对话都能同步生成,你很难分辨,这到底是真实世界的记录,还是AI的"想象"。

想想看,曾经拍一条像样的短视频需要什么?专业的相机、复杂的剪辑软件、熟练的拍摄技巧,还有把创意落地的执行能力。

这些门槛,把大多数普通人挡在了"创作者"的大门外,我们或许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却苦于没有能力将它们变成现实。

而现在,Sora App把这个复杂的工业流程,压缩成了在对话框里输入一行文字。

就像念一句"咒语",你脑海中的画面就能跃然屏幕,这种创作方式的革命性,堪比当年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它让表达的权利,真正回归到了创意本身。

任何一个有故事、有想法的人,无论懂不懂运镜、灯光或后期,都能通过简单的提示词,将奇思妙想转化为专业级视频,这是视频领域的"iPhone时刻",是创造力的终极解放。

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态,一直由两股力量主导:UGC以真实、生活化和海量取胜,PGC则凭借精良制作和专业策划吸引追求品质的用户,而Sora App的到来,催生出第三股力量——AIGC(AI生成内容)。

它既有PGC级别的视觉效果和想象力,又具备UGC的生产效率和无限创意,这股力量,将彻底改变短视频行业的游戏规则,内容创作的门槛被拉平,创意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也更加纯粹。

可是,这真的只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美好愿景吗?

问题的核心在于:当AI生成的视频足以"以假乱真",当我们再也无法用肉眼分辨真假,我们赖以信任的社会基石将如何稳固?

"眼见为实"是人类文明延续至今的基本共识,我们相信新闻里的画面,相信朋友圈的分享,相信视频记录下的瞬间,可当这个共识被技术打破,当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开始模糊,我们该相信什么?

想象一下:一段精心制作的AI视频,可以让任何人"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它可以是政客的虚假演讲,可以是名人的伪造丑闻,可以是你我身边人的"犯罪证据"。

谣言的杀伤力将被成百上千倍地放大,而辟谣的成本却几乎无限增加。

这不是危言耸听,AI教父杰弗里·辛顿在谈到通用人工智能时就表达过深切担忧:我们正在创造一些可能远超我们理解和控制能力的东西。

说到底,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刀可以切菜,也可以伤人;火可以取暖,也可以焚烧,Sora2也是如此,它可以是创作者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造谣者的武器。

关键在于,驾驭它的人类将如何选择。

我们已经在AI的浪潮中经历过一次深刻的变革——社交媒体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移动支付重塑了我们的消费习惯,算法推荐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模式。

而今天的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一个遥远的前沿科技名词,变成我们生活中具体、可感知的现实。

Sora App不过是这场变革的一个缩影,当一项技术能够如此轻易地被大众下载和使用,它就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屠龙之技,而是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面对这个由技术驱动的剧烈变革时代,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我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惊奇,也必须开始直面它所伴生的风险与挑战。

或许,我们需要更严格的监管机制,为AI生成内容打上清晰的标识;或许,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理性与警惕;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真实",在虚拟与现实共存的世界里,建立新的信任体系。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技术的发展不会停下脚步,而我们必须学会与之共处。

当虚拟与真实的边界开始模糊,当眼见不再为实,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清醒的认知和积极的应对,因为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从来都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那些创造、使用并最终驾驭技术的人类。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变革,也是一次重新定义人类与技术关系的机会。

来源:昕昕科普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