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10月7日黄金时段,意大利ClassCNBC电视频道大型访谈栏目《远航》推出特别节目,聚焦人工智能在全球经济中的驱动作用与治理挑战,邀请欧洲议会议员贝尼菲,欧洲人工智能、数据与机器人协会会长吉拉尔迪,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主席阿特金森,中国深圳市人工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当地时间10月7日黄金时段,意大利ClassCNBC电视频道大型访谈栏目《远航》推出特别节目,聚焦人工智能在全球经济中的驱动作用与治理挑战,邀请欧洲议会议员贝尼菲,欧洲人工智能、数据与机器人协会会长吉拉尔迪,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主席阿特金森,中国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刘少山等多位来自中、美、欧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对话,并采访意大利政府国务副秘书长布蒂、巴拉基尼等,提供权威资讯。
节目指出,人工智能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与国际竞争版图的关键力量。从制造业、交通、能源到医疗、教育,AI的深度应用正在改变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也正在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能。在全球AI竞赛中,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强劲的创新能力与积极的政策引导,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生态中最具活力的力量之一。
专家:中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协同发展
在硬件、系统及应用上均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中国专家刘绍山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协同发展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他介绍说,目前中国在硬件制造、系统集成与场景应用上均处于领先位置:从送餐机器人到智能物流无人机,从工业制造到智慧城市,中国AI的现实应用正以极快速度落地。中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在AI领域投资1400亿美元。AI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推动社会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多个行业都在积极探索应用落地,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总台媒体创新,体现出人工智能从工具向生产力的转变。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 刘少山:在过去十年,随着智能电动车革命的到来,中国发展出了一条高度复杂而成熟的供应链,这个体系与机器人行业的需求完美契合。从零部件的角度看,中国已处于全球领先;在应用层面,这一点更为明显。
欧洲人工智能、数据与机器人协会会长吉拉尔迪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化方面展现出极强的执行力和产业协同能力。她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通用技术”,其影响远远超越单一行业,将深刻重塑全球的创新逻辑与经济结构。吉拉尔迪提到,当前全球AI产业的竞争焦点正从算法突破转向实际落地,而中国在政策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层面的落地能力上均表现突出。从大型语言模型到机器人技术,再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中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化布局,展现出以应用牵引创新、以产业推动科研的高效模式。她表示,这种模式不仅证明人工智能的繁荣并非昙花一现,而是一场深刻的技术与产业革命,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探索AI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参照。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主席阿特金森在发言中同样肯定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崛起。阿特金森表示,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多中心AI发展格局,美国、中国、欧洲各具优势。阿特金森强调,中国在“物理AI”和产业级AI的投入尤为显著,这种以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场景为核心的模式,使其在工程化和实际部署层面走在全球前列。阿特金森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被视为零和竞争,而应成为全球合作的契机。因此,他呼吁各国应保持开放与协作的态度,共同塑造更加安全、公平、可持续的人工智能未来。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主席 阿特金森:中国拥有真正的优势,尤其在人工智能的物理应用领域,这是美国相对较弱的部分。
专家:中国在人工智能监管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
在谈到人工智能治理与监管差异时,多位嘉宾指出,中国在监管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
欧洲议会议员、《人工智能法案》主要发起人贝尼菲表示,欧洲率先通过AI相关法案,是全球首个全面、系统地规范人工智能风险的立法尝试。但贝尼菲同时强调,欧洲的竞争力不能仅依赖监管层面,还要在创新上具备竞争力,在资本整合、科研投入和创业扶持等方面形成合力。他提到,欧洲应从国际经验中吸取启发,通过培育产业生态、完善教育与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治理与创新的相互促进。
欧洲人工智能、数据与机器人协会会长吉拉尔迪也从行业角度印证了这一观点。她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监管体系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并未让企业创新受到过度限制。相反,这种制度安排在保持风险可控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激励,促使企业在合规框架下加速研发与应用落地。吉拉尔迪认为,这种模式兼顾了安全与效率,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中国的实践表明,监管并不必然成为创新的阻力,只要监管机制能够及时适应技术演进,就可以成为创新的助推力量。她提到,这种“治理与发展并行”的路径,为其他地区在探索人工智能治理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案例,也提醒欧洲在追求规范性领先的同时,需要保持制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专家:人工智能将推动就业结构的重塑
节目还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中心主任刘少山介绍说,中国已率先启动“AI+教育”战略,将人工智能知识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推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并在高等院校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他指出,人工智能的普及不仅关乎技术创新,更关乎社会结构的适应与转型。通过从教育体系入手,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一代,能够为未来劳动力市场打下坚实基础。这种未雨绸缪的布局,有助于缓解人工智能带来的职业结构变化,促进人力资源与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他强调,这将是应对AI变革最根本也是最具可持续性的策略。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主席阿特金森从宏观经济角度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对全球劳动力的影响。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并不会简单地取代人类工作,而将推动就业结构的重塑。他指出,把人工智能视为摧毁就业的“海啸”是误导性的,中国在AI的推广过程中就展现出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多是在创造新的岗位类型,而非单纯替代旧的工作。阿特金森表示,这种通过技术进步带动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结构性创新”,或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新范式。他强调,其中的关键在于让技术收益通过教育、培训和新兴产业发展重新分配到社会各层面,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包容的力量。
《远航》是欧洲首档聚焦以全球化视野关注国际热点及中国发展主题的大型电视访谈栏目,由总台欧洲总站与意大利克拉斯传媒集团联合策划制作,以客观、真实的视角聚焦全球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向广大受众提供权威资讯、深入解析和专业报道。
意大利克拉斯传媒集团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媒体集团之一,拥有电视、广播、日报、期刊、网站等平台,以及与美国道琼斯公司合作创立的“米兰财经-道琼斯新闻”通讯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