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国家,面对逐渐强大的中国,心中都有一个过不去的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6:53 4

摘要:周边国家,因为地理上挨得近,历史上也纠缠不清,按理说应该沾光才对。可现实呢?不少国家看着中国强大起来,心里总有点别扭,合作的时候犹犹豫豫,甚至还时不时搞点小动作。

中国这些年发展得飞快,从经济到科技,再到国际影响力,都在不断扩大。

周边国家,因为地理上挨得近,历史上也纠缠不清,按理说应该沾光才对。可现实呢?不少国家看着中国强大起来,心里总有点别扭,合作的时候犹犹豫豫,甚至还时不时搞点小动作。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简单说,就是他们过不去那个“坎”,觉得中国太强了,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或者勾起旧账,让他们不自在。

朝鲜跟中国山水相连,历史上中国帮过不少忙,尤其是朝鲜战争,中国出了大力气。现在朝鲜在很多事上宁愿绕远路去找别人,也不愿太靠近中国。

比如,2025年5月,朝鲜新建的两艘军舰下水出事了,按说中国造船技术世界顶尖,帮忙修修是小意思,但朝鲜没找中国,转头求俄罗斯。

俄罗斯自己造船水平这些年下滑得厉害,他们那艘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从2018年出事到现在还没修好,可朝鲜就是选了俄罗斯。

这背后,是朝鲜不想太依赖中国,怕承认自己落后,怕丢面子。过去十年,朝鲜在农业、通信等领域,也多次避开中国方案,转向伊朗或欧洲小国。

就是一种心理独立的需求,中国越强,他们越想证明自己能行。

韩国的情况有点不一样,更偏向文化层面的纠结。韩国社会这些年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像“条件反射式的敌意”。从端午节归属,到汉服、儒家起源,韩国爱争这些。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进了联合国非遗名录,就引发中韩网上大讨论。韩国历史书把儒学描述成本土产物,淡化跟中国古代的联系。

历史上,朝鲜半岛从唐朝起就受中华文化影响深,封建时代还视中国为宗主。进入现代,尤其是日本殖民和美军进驻后,韩国开始大力“去中国化”,语言从汉字转韩文,文化教育强调民族主义。

中国崛起后,韩国人觉得这是在提醒他们那段附属历史,必须摆脱。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朝鲜族服装展示,就被韩国舆论批成“文化挪用”。经济上韩国离不开中国市场,可心理上总有股抗拒劲。

越南跟韩国的心态有点像,但更集中在经济合作上。越南经济跟中国互补性强,跨境项目本来能双赢,可越南总保持警惕。

泛亚铁路从2006年提出,昆明直通河内,本该高效物流,可项目拖了近20年,到现在越南段还卡在审批和资金上。

2010年代,越南官员审中方方案时,总强调本土标准,最后转头找日本承建高铁。尽管中国方案成本低、速度快,越南还是选了别人。

历史上,越南从宋朝起跟中国交流多,但19世纪法国殖民后,就开始强调独立。越南人觉得,中国强大起来,会让他们回想起那段历史包袱,不想太亲近。

结果,经济受益了,但合作深度总上不去。

俄罗斯对中国一直是矛盾心态。19世纪沙俄时代,中国就被当成东扩猎物,《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从清朝手里拿走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苏联时期,中国被视作小弟,需要扶持但不平等。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对抗转合作,2001年签了睦邻友好条约,可俄罗斯心里的“老大哥优越感”没散去。

即使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俄罗斯,科技和影响力反超,俄罗斯还是习惯性摆谱。

在跟朝鲜合作上,俄罗斯提供技术时,强调主导。2024年,中俄扩大能源合作,东线天然气管道推进,可地缘分歧还在。俄罗斯看中国,既合作又防备,怕中国抢了风头。

印度可能是最纠结的那个。作为金砖成员之一,印度对中国可以说是“羡慕嫉妒恨”,想竞争又想合作,结果往往选对抗。

印度心态受殖民历史影响深,跟中国不同,印度在英国殖民下,融入了英帝国体系,军事行政上通过仆从军角色,养成了跟随西方的视角。

所以,即使经济科技不如中国,印度舆论总觉得制度上优越。典型例子是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禁了上百个中国App,抵制中国商品。

可这没带来产业成功,反而经济受限。2024年,中印边境协议达成,但紧张还在。印度想吸引中国投资,又加强边境基建。

印度怕中国强大抢了“亚洲老大”的位置。

带来的影响

这些国家的心结各有不同,但结果类似:合作卡壳,区域整合慢。

朝鲜的独立心理,韩越的文化焦虑,俄印的地缘忌惮,都让亚洲合作走不稳。中国不缺朋友,也不急改别人看法。可如果邻国总走不出怪圈,整个亚洲就难往前迈大步。

中国崛起是事实,周边国家得慢慢消化这变化。

从国际视角看,也有一些美国因素在。美国在亚太搞平衡,鼓励邻国对中国保持距离。像美日韩联盟,就在拉拢韩国对抗中国。

2023年,美韩军演规模大,韩国舆论随之反华情绪高。越南也跟美走近,2023年拜登访越,提升关系。俄罗斯虽跟中国亲近,但乌克兰冲突后,也在权衡。

印度更明显,美印防务合作加强。这些外部推手,让邻国心结更难解。

经济层面,中国出口主导,让邻国既受益又压力大。

中国高铁、芯片、新能源领先,总有人泼冷水。韩国三星、现代跟中国竞争激烈,越南制造业转移中国工厂,但本地就业受冲击。印度想学中国模式,但起步晚,差距拉大。

这些现实,让他们心理不平衡。

结语

外交上,中国强调互利共赢,但有时强势表达,让邻国觉得压力。像南海填岛,周边国家觉得“威胁”;边境巡逻,也加剧关系紧张。

中国想增信释疑,但行动得跟上。周边外交是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就重视这块。从上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现在一带一路,都在拉近距离。

可心理坎不是政策就能抹平,得靠长期互动。

亚洲合作潜力大,中国强大是机遇,不是威胁。如果邻国能过这个坎,一起发展,区域稳定就好;否则,亚洲就难成一体。邻国得看清现实,中国强大是趋势,合作比对抗实惠。

参考资料:

1、环球时报:中国的周边外交在东南亚走向成熟 京报网 2025-09-06

2、深化周边区域国家研究 共筑周边命运共同体 金台资讯 2025-06-03

3、中国周边安全:有机遇、有风险、有应对 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03日 03版)

来源:历史知事pr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