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川:南安陈氏概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7:22 2

摘要:南安历史悠久,史上先有古郡南安、后有泉州府城。南安古时地域宽广,是闽南地区的母县,也是福建古代三大郡、四大县之一,曾经管辖四个市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情感传承。

南安历史悠久,史上先有古郡南安、后有泉州府城。南安古时地域宽广,是闽南地区的母县,也是福建古代三大郡、四大县之一,曾经管辖四个市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情感传承。

陈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古老的姓氏,其历史可追溯至周朝舜帝后裔妫满建立的陈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陈姓,源于淮阳,望于固始,盛于颍川,遍布全球。是全世界华人中最为常见的姓氏,位居全国第五大姓,是福建省和泉州市的第一大姓氏。南安市陈氏现有人数21.3万(注1),在全市四百多个姓氏中位居第二,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4%,对南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分布在24个乡镇(街道)中的213个行政村居,近300个自然村区和角落。南安陈氏人数上万人的乡镇(街道)有:溪美街道、洪梅镇、霞美镇、官桥镇、诗山镇、东田镇、柳城街道、金淘镇、梅山镇和码头镇等。其中乡镇(街道)级陈氏人数最多的是溪美街道,大约28000人;村(社区)级陈氏人数最多的是莲塘村,大约16300人。

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公元260年南安建县之前,陈氏族人已进入福建。 西晋末年(311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人纷纷入闽,其中部分居住南安。1973 年南安华侨中学在基建中发现一批砖室墓,记载陈氏墓主葬于“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七月”,另有铜印一颗,阳文篆书“部曲将印陈文琒(注2)”,这是南安陈氏记载第一人。陈氏作为南移入闽的四大姓(注3)之一,其迁徙历程并非由单一始祖引领,而是历经不同年代上百个支系先后进入、融合的结果。其中有以陈霸先和陈谈先兄弟为始祖的“南朝派”;有以陈政和陈元光父子为始祖的“将军派”;有以陈忠和陈邕父子为始祖的“南院派”。这三大支派的后裔在南安比例最多,特别是“南院派”(又称“太傅派”),约占南安陈氏的70%。

南安陈氏,家族庞大,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这个大家族之中,脉络盘根错节、支系纵横交错。虽入南有先后,血缘有亲疏,宗派有大小,但都是舜帝血脉、满公世胄、颍川衍派;都是同宗共祖、血脉相连、一脉相承。所以说:南安陈氏一家亲,你我本是一家人。千百年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义气同流,仁风滂沛,万殊同归,千枝共荣。南安陈氏后裔明清年间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和台湾,是福建省名门望族之一,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根据记载,进入南安的陈氏前后有六十多个支系,以郡望颍川作为堂号,另有不同分支堂号28个,字辈一百一十多种。人口超过三千人的有16个支系。其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是柳城街道金街社区贵卿公支系,在南安市大约有58000人,主要分布在溪美、柳城、霞美、金淘、东田和仑苍等乡镇(街道)下辖的五十二个行政村居。其次是来自永春岵山镇弘元公(号校尉)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南安洪梅、诗山、九都、仑苍、码头、金淘和美林等乡镇(街道)下辖的二十三个行政村居和角落,人数大约有25000人。另外,还有官桥镇东头村陈氏、洪梅镇梅溪村陈氏、东田镇东田村陈氏,梅山镇新蓝村陈氏、诗山镇鹏峰村陈氏、水头镇呈美村陈氏、丰州镇铺顶村和石井苏内村陈氏等,因支系众多,难以一一列举。

南安陈氏家族文化浓厚,家族组织严密,有完整的字辈体系,每个支派都建有本族的宗祠,举行祭祖,编修族谱,订立族规。这不仅是为了祭祀祖先,更是家族凝聚、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的重要方式,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其中以梅溪陈氏大宗祠最为突出,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历史悠久,族谱保存完好,宗亲活动频繁。主殿还悬挂着嘉靖皇帝赐封的“科第世家”匾额和十二块明代进士牌匾,以及大量明清文物,展现了陈氏家族历代科举成就和人文荟萃,是南安著名古迹之一,也是闽南地区宗族文化的典范。

南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清年间,因国内战乱、自然灾害和经济压力,大批南安人远渡东南亚国家谋生,如今已拥有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400多万人,其中陈氏所占比例最大、分布最广,已有数十万人,形成“陈林半天下”的美誉。不少东南亚国家还成立陈氏宗亲会,如马来西亚南安陈氏宗亲会、新加坡官山呈美陈氏公会、缅甸莲塘陈氏联谊会等,这些组织以团结宗亲、促进社会繁荣、推动文教活动及维护各族亲善为宗旨,形成血缘性、互助性的家族社团,成为当地华人社会的重要支柱。

南安陈氏人才辈出、名人众多,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名人,涵盖政治、文化、商业等领域,以下列举几位不同年代的代表性人物:有晋朝部曲将陈文琒;有唐朝诗人文学家陈黯;有明朝陈瑞山家族四代进士;有清朝举人教育家陈国仕父子;有民国中将陈国辉和陈佩玉;有爱国华侨陈光纯和陈水俊;有解放战争起义将领陈言廉和陈盘庚;有近代北京水利水电干部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彪雄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桂林等等。根据县志和族谱记载,南安陈氏家族在明清年间先后出过数十几位进士和举人,在近代也涌现出不少地方贤达,对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地方和家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深入全市各地陈氏族群调研了解,我市现存较早的陈氏族谱是写于清朝年间。如翔云镇沙溪村陈氏族谱,始修明朝,现存的有五修光绪年代的手稿,后裔分居仑苍和东田等地;编修记载较为完整的是诗山霞宅陈氏族谱,已先后编修八次,后裔分布诗山、眉山和省新等地;记载入南较早的陈氏支系是来自唐朝,如码头镇仙美村锦坂角陈氏是唐朝年间从河南随王审治迁入南安,后裔部分迁居康美和省新等地。多数家谱都是编写于民国,最多的是近代。虽然南安陈氏历史悠久,家族文化璀璨,但之前有关姓氏发展变化和迁徙路线的记载很少,再加上年代久远,时代变化、家族变迁,历代征战、历次运动,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许多资料丢失。另外由于古代文人极少,现代家族重视不够,如今在我市陈氏各支系拥有族谱的村居还不到一半。如不及时拯救、整理,我们这几代人就有愧于祖先、无颜于后人。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有近二十个村居和角落的陈氏支系对自身的历史渊源一无所知,不但无族谱,无记载、无口传,也无其他相关资料。

2025年10月8日,以陈其仁为会长的南安市陈氏源流研究会终于成立,来自各地的宗亲代表、社团嘉宾及社会各界人士一千多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共同见证南安市陈氏源流研究会的诞生。成立陈氏源流研究会,其核心目的就在于系统研究和传承陈氏家族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整合陈氏资源,弘扬家族文化,强化宗亲联谊,明确家族世系,传承美德家风。为中华姓氏文化、地方史研究及两岸社会融合持续注入新时代的活力。通过谱牒整理、祠堂文化研究、宗亲联谊和组织传统民俗等活动为纽带,为海内外陈氏宗亲提供寻根访祖、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家族团结,推动家乡建设,增进民族认同,助力社会和谐与国家统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进程。

作者:陈忠川

南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

2025年10月9日

备注:

1、常见人口数据统计有四种,一是户籍人数;二是常住人数;三是计生人数;四是族谱人数。官方主要采用户籍人数和常住人数,民间主要采用族谱人数或计生人数。因为统计的口径不同,所得的数据会有较大差异,本次是计生人数,如果采用族谱人数,南安陈氏人数大约有23万。

2、出土铜印一颗,方形鼻纽,印面长宽均为2.4 厘米,阳文篆书“部曲将印”;此印为福建省晋墓

唯一出土物,墓主应是一位掌管部曲(地主武装将领)的人物。

3、根据唐朝林谞《闽中记》记载,西晋永嘉中(即307年~313年)入闽的陈、林、黄、郑为入闽四

大姓,后又增加詹、邱、何、胡,合称八姓入闽,史称“衣冠南渡”。

来源:策略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