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斩谣(2025年10月11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7:07 1

摘要:10月9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贾家村发生群体冲突,致6人受伤,其中包括三名儿童和一名孕妇”内容,该信息迅速传播,扰乱了社会秩序并引发群众恐慌,造成不良影响。

谣言:泸州发生伤人事件?

真相:网传信息不实。

10月9日,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贾家村发生群体冲突,致6人受伤,其中包括三名儿童和一名孕妇”内容,该信息迅速传播,扰乱了社会秩序并引发群众恐慌,造成不良影响。

经纳溪区相关部门查实,该镇不存在贾家村,且当地未发生该网帖中所述事件。该网民反映情况不属实。地方公安机关已对信息发布者依法处理,进行口头警告教育。(来源:纳溪融媒)

药必须空腹吃,这样“药劲大”,好得快?

真相:有些朋友觉得药就得饭前空腹吃,这样药劲大,吸收快,病才能好得快。其实不然,药到底是空腹吃还是饭后吃,要遵照医嘱和说明书。

不同的药物,要求完全不一样。 不少药物对胃黏膜有一定的损伤,空腹吃药会引起烧心、胃疼的症状,长期服用还会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同时,胃液的酸性环境也会和一些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但也不是所有药物都要饭后吃。不少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和抑制胃酸的药物,都要在饭前空腹服用。这样可以让药物直接接触胃部不受食物的影响,顺利起效。(来源:科学辟谣)

这样泡脚,看似养生实则伤身!尤其是秋天

详情:很多人喜欢泡脚养生,用热水泡脚,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疏经通络,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区和经络,解乏散寒,同时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对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也大有裨益。

但你知道吗?泡脚也有禁忌,很多人只想着泡脚而忽略了一些细节,看似养生实则伤身。有哪些泡脚需要注意的事项?一起来看!

1、泡脚水温不宜过高

成年人的泡脚建议水温在38℃~43℃;儿童对温度极其敏感,老年人对温度感觉迟钝,二者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5℃~40℃,并应当由家人先试水温,防止发生烫伤。

2、泡脚并非越久越好

每周泡脚3~5次为宜,一般泡15~20分钟,身上暖和、背上微汗即可。儿童的皮肤比较细嫩,不宜久泡,且泡脚时间过长,足底的韧带会变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发育形成和维持,因此儿童的泡脚时间可缩短为10分钟。

3、草药泡脚要遵医嘱

每个人的体质有差别,不同中药的药理作用也不一样。最好在医师的个体化指导下使用,切忌乱用。

4、饭后1小时或睡前1小时泡脚更合适

饭前饭后半小时不宜泡脚,泡脚建议选择在饭后1小时再进行,或是晚上入睡前1小时泡脚,比如22点入睡,即21点泡脚比较合适。

5、泡脚后及时补充水分

泡脚时以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淋漓,泡脚后建议喝杯温水补充水分。

6、泡脚后要马上擦

如果泡完脚不及时擦干水分,湿寒容易从脚部进入体内,特别是秋冬季,脚底更易受凉。泡完脚应马上用干毛巾擦干水分,必要时涂抹润肤膏,体弱或生病者最好再穿双袜子。

7、泡脚并非人人都适合

糖尿病患者及静脉曲张患者要注意水温,水温控制在38°C~40°C为宜。心脑血管病患者需谨慎,如果泡脚时间过长或水温过高,会使更多血液流向下肢和体表,可能引起心脏、脑部等重要器官的缺血,出现头晕眼花、心慌、胸闷等症,引起不良的后果。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不建议泡脚,泡脚可能会对下肢静脉血栓产生刺激,导致下肢静脉血栓脱落,甚至还可能会引发病情加重。妊娠期和经期谨慎泡脚,尤其在使用中药足浴时,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使用。(来源:CCTV生活圈)

来源:四川互联网举报辟谣平台

来源:成都网络辟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