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让民间艺术之河奔向未来 | 飞鸿论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6:01 1

摘要:山海有隔,艺术无界。再有几天,佛山这座岭南千年古城将迎来一场跨越山海的艺术盛会。来自世界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与粤港澳台及佛山本地艺术家共500余人,如百川汇流,共赴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这场文明之约。这也是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首次在广东举办。当世界的

山海有隔,艺术无界。再有几天,佛山这座岭南千年古城将迎来一场跨越山海的艺术盛会。来自世界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与粤港澳台及佛山本地艺术家共500余人,如百川汇流,共赴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这场文明之约。这也是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首次在广东举办。当世界的多彩韵律遇见岭南的深厚底蕴,我们不禁凝神倾听民间艺术这条河流的奔涌之声,探寻其连接过去、滋养当下、通向未来的文化力量。

什么是民间艺术?通常指具有民族特征、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传统手工艺和技法。可以说,民间艺术,并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与族群的生产生活、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信仰习俗等紧密交织,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是各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

它通常诞生于劳作的间歇、节庆的欢腾、仪式的庄严,是节日里喧闹的锣鼓与龙狮舞动,是农民丰收时节震天动地的锣鼓,是母亲摇篮边轻柔哼唱的民歌,是匠人掌间塑造的陶器形态。与经过系统提炼与规训的精英艺术相比,民间艺术是活在人民呼吸间的生命律动,生长于阡陌街巷的活态文化,根植于最广袤的社会土壤,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和身份证。

看佛山的醒狮在节庆时欢腾跳跃、河北乡村的皮影戏在夜幕下栩栩如生,听陕北高原的信天游在山谷间回荡,你会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它不是表演,就好像劳作时有秧歌、婚嫁时有喜乐、抒情时有山歌,它生于泥土,长于生活,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当老艺人手持剪刀,红纸翻飞间一幅窗花跃然眼前,当苗家女子无需图样,信手绣出繁复精美的图腾,你更会惊叹于民间艺术的“草根性”。它在师徒间、代际间传承,承载的是千百年来群众的智慧结晶,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歌声与色彩”。

都说最动人的艺术,往往源自最质朴的生活。从我国的刺绣、年画、陶瓷,到苏格兰的风笛、阿根廷的探戈、印度的婆罗多舞,民间艺术形式虽异,却都承载着各民族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独特智慧。它不追求技巧的极致繁复,不刻意于形式的标新立异,而是情感的真挚流露。也正因此天然具备了跨越文化藩篱的情感力量。所以电影《红高粱》里震天的腰鼓能让国际影坛为之震撼;西班牙弗拉门戈那一声灵魂呐喊,让异国观众瞬间读懂其中的炽烈与沧桑。

从这个角度上说,民间艺术不仅是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是世界的精神财富。而今,这份跨越山海的情感力量,将通过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佛山奏响新的乐章。我们听见的,将是世界文明长河奔涌不息的回响。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珍视和传承民间艺术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化怀旧,而是一场关乎文明根脉与未来生机的战略选择。

人类文明的魅力在于其丰富多彩。每一种艺术的消失,都意味着一个文化基因的永久灭绝,一片精神绿洲的荒漠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变成“地球村”,文化同质化的风险正在悄然蔓延,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态面临边缘化甚至消亡的威胁。

当年轻人疯狂追逐千篇一律的流行文化,当乡村节庆的鼓声渐渐稀疏,当地方戏曲剧团以惊人速度消失,我们不得不正视民间艺术面临的传承危机。保护民间艺术,就犹如保护自然的生物多样性,是在守护人类精神的基因库,确保世界文明图谱的斑斓多彩。这不仅仅关乎文化记忆的存续,更决定着未来人类是否还能享有选择多元文化生活的权利。

尤其是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虚拟交往日益频繁,人与人、人与传统之间的纽带变得脆弱。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民间艺术带来的温度。当人们为龙舟竞渡齐声呐喊,为傩戏表演全心沉醉,或亲手感受陶土在指尖成型时,一种真实的连接感便油然而生。尤其对年轻一代而言,这种基于共同体验的情感共振,正是化解现代社会疏离感的良方,成为凝聚社区、增进文化认同的强大纽带。

更可贵的是,民间艺术正在展现出崭新的时代价值。从陕西袁家村的民俗旅游,到湘西凤凰的工艺复兴,再到全国各地崛起的非遗体验馆……无数成功案例证明: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间艺术完全可以从需要被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蜕变为能够反哺社会发展的优质资源,走出一条人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活态传承与发展的双赢。

可以说,今天的民间艺术,既是抵御文化单一化的坚实堡垒,也是疗愈现代性精神困境的甘泉,更是驱动社会创新发展的文化引擎。守护民间艺术,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为人类文明的未来预留无限的可能。

当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创新成为共识,如何让这些散布于世界角落的文化溪流汇聚成河,激荡出时代的浪花?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正是这样一座跨越山海的文化桥梁。

自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这个由中国文联创办的盛会已走过35个春秋,累计邀请来自世界五大洲68个国家173个外国民族民间艺术团参加,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本届艺术节将于10月16日在佛山开幕,并设立东莞、珠海、深圳分会场。它将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汇聚岭南,让“各美其美”的溪流,激荡出“美美与共”的壮阔波澜。不仅是一场场视听盛宴,更在于搭建了一座文明互鉴、情感互通、灵感互动的舞台。

在这里,我们将见证文明对话的生动图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格鲁吉亚阿扎尔舞等多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遇见岭南文化,当菲律宾童声合唱团用清澈嗓音唱响中国民歌,当西班牙青年舞者弗拉门戈的热烈脚步,踏在佛山古巷的石板路上……每一种文化都能自信绽放,也在互鉴中照见自身。

在这里,我们将感受情感共鸣的温暖瞬间。艺术是无需翻译的语言,总能直抵人心最柔软处。可以想象,秋色巡游、基层巡演中,外国艺术家与佛山市民击掌相庆的笑脸;大联欢现场,不同肤色、语言的艺术家们手拉手跳起集体舞的感人场景……这些由艺术催发的、超越疆域的真挚情感和民心相通,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这里,我们将看到文化创新的生生不息。不同艺术形式的相遇,总是创意的催化剂。各国艺术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汲取灵感,在本国传统中融入新的表现元素,让古老艺术焕发时代生机。这种创新,让民间艺术真正成为一条“流向未来的河”。

此刻,盛会启幕在即。我们期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在佛山这座兼具千年文脉与时代活力的城市里,尽情挥洒才华,共奏“山海同风”的华彩乐章。我们呼吁每一位观众积极参与,无论是走进现场还是传播、分享,你的每一次关注,都是守护民间艺术的力量。让我们携手,使民间艺术这条承载着人类共同记忆与未来希望的河流,奔涌不息,勇往直前!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评论员黄碧云

来源:佛山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