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这回居然像新闻现场一样火药味十足,中国代表当着八个国家的面直接“开炮”,日本还不服气跳出来,结果又被点名了第二次,这场戏剧性的交锋究竟说明了什么,又凭什么让大多数代表静静围观?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这回居然像新闻现场一样火药味十足,中国代表当着八个国家的面直接“开炮”,日本还不服气跳出来,结果又被点名了第二次,这场戏剧性的交锋究竟说明了什么,又凭什么让大多数代表静静围观?
火药味十足的联合国现场
10月10日的纽约,联合国总部摩天大楼外秋风正凉,会议厅里却热度陡升。
英、澳、加、捷、爱、荷、日本和欧盟代表沿袭以往套路,把涉疆、涉港、涉藏翻出来刷一遍,企图在国际场合继续上演“麦克风外交”。
这一幕并不新鲜,他们多年来在联合国人权议题上联手压制中国,惯用手法就是先塑造“舆论定势”。
可今年的剧情出现了反转:孙磊大使行使答辩权后,整场活动的气氛被彻底改写。
直截了当的开场立场
这位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开门见山,明确拒绝人权被拿来做政治工具。
在他看来,人权议题既需要真诚对话,更要尊重事实。
带着这样的基调,接下来的发言里,他没有选择含蓄,也没有绕弯,逐个点名指出对手的软肋。
对英方,他提到了种族主义和殖民遗留,这不是一句空话。
英国政府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2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案件同比上升,就连伦敦地铁里的辱骂和攻击都时常登上新闻。
更别说大英博物馆上万件来源可疑的文物,连希腊都公开要求归还帕台农神庙雕塑,英国却总是推三阻四。
孙磊大使把这些陈年旧账在联合国这个舞台上掀开,无疑揭开了伦敦方面最不愿被触碰的伤口。
澳加被点名的尴尬现实
澳大利亚的尴尬同样直观。
2019年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和《悉尼先驱晨报》的调查曝光了阿富汗战争期间澳军涉嫌滥杀平民的“布雷顿报告”,至今仍有案件在审理。
与此同时,达令赫斯特的移民拘留中心屡次被指环境恶劣,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也要求堪培拉改善原住民社区教育、住房等基本生活条件。
把这些公开资料搬到联合国会场,就是告诉世界,某些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硬伤是真实存在的。
加拿大的情况更不光彩。
自2021年卡姆鲁普斯寄宿学校挖出215名原住民儿童遗骸之后,又有多个省份发现新的万人坑,联邦政府不得不面对历史遗留下的同化政策血债。
去年9月,加拿大真相与和解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还显示,超过55%的寄宿学校幸存者仍未获得心理与医疗支持。
孙磊大使在发言中点到“文化灭绝”这个词,不仅是基于这些公开报告,也反映了原住民社群持续发出的控诉。
欧洲的罗姆人难题与欧盟窘境
而在欧洲大陆,捷克、爱尔兰、荷兰等国对罗姆人和穆斯林群体的歧视从来不是秘密。
欧盟基本权利署2022年的调查显示,接受访问的罗姆人中有五分之二在求职和教育过程中遭遇不公。
爱尔兰“直接供给”难民安置系统备受诟病,住在旧军营和简易房里的人,往往要等待几年才能获得正式身份。
荷兰的“福利欺诈丑闻”则在2021年搅动政坛,上万户移民家庭被错误指控骗取补助,政府最终集体辞职谢罪。
把这些例证串联起来,孙磊大使的指摘显得有理有据。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近年在地中海难民问题上屡受批评。
意大利莱姆佩杜萨岛今年9月单周涌入1万多名移民,救援资源被压到极限。
多国政府不愿接收安置,便把责任推给边境国家。
联合国难民署曾经呼吁欧盟成员国履行约定分担机制。
面对这类数据,布鲁塞尔的“人权教师”姿态确实站不稳脚跟。
日本“回嘴”遭二次点名
整场辩论最吸引眼球的还是日本代表那段插曲。
东京方面在被点名后选择回应,希望以此展示“立场坚定”。
然而现实是,日本政府在慰安妇问题上拖延模糊,2015年与韩国的所谓“最终解决协议”在韩国国内遭到强烈反弹,后续的资金支持也缺乏透明机制。
今年3月,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再次公开要求中央政府尊重当地民意,反对在边野古扩建美军基地。
日本国内女性劳动参与率虽然提高,但高层岗位比例一直低迷,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里,日本排在第125名。
孙磊大使抓住这些事实,再度行使答辩权,反问东京对历史和现实负起怎样的责任。
日本代表的“回嘴”反而成了二次“打脸”。
令人玩味的是,除日本之外的代表几乎没有再发言反驳。
无论是因为缺乏准备,还是确实难以回应,这种沉默本身就说明问题:当中国抛出一串具体案例和数字,被点名的一方若想继续指责,就必须先解释自己的污点。
联合国会场上那种短暂的凝滞,折射出话语权格局的变化。
中国底气与舆论风向的新变化
很多人会问,中国现在为何敢在多边场合如此硬气?
底气来自多个层面。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在全球贡献率长期维持在三成左右,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指数里,中国排第十二位,创新能力不再受制于人。
国内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就,使得中国在人权话题上有了更多实践经验可以分享。
对外关系方面,越来越多的伙伴愿意在重大议题上与中国协调立场。
联合国大会期间,古巴、巴西、阿联酋等国代表都在不同场合支持中国在人权和发展问题上的观点,这些国际友人的声援,正是“得道者多助”的现实写照。
再看西方国家自身的挑战。
经济通胀、党派对立、社会裂缝,这些问题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全球南方国家早就注意到,西方面对自己社会问题时常常回避,却习惯性地把指责镜头对准别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进攻性防御”不仅是为自己发声,也是在提醒国际社会,人权并不应沦为霸权游戏的筹码。
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认同这一点。
就在今年六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审议西方国家人权纪录时,多国代表呼吁美国和英国解决国内枪支暴力、系统性歧视问题。
这种舆论风向的变化,跟中国在多边场合主动发声密不可分。
回旋镖效应与中国新姿态
“进攻性防御”并不意味着一味剑拔弩张,而是在清晰阐述自身立场的同时,把对话焦点引回事实。
中国提出,人权议题需要在联合国框架下通过合作推动,而不是搞小圈子制裁。
通过点名指出对手的问题,中国在现场传递的信息也很明确:如果想谈人权,就需要大家都把自己的账本摆到桌面上。
这样的姿态,对中间力量国家具有吸引力。
非洲联盟主席国今年在多个场合强调反对双重标准,拉美国家也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多次表达对“颜色革命”的警惕。
中国的立场和行动,正在为这些国家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可以预见,这次联合国“开炮”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在国际舆论战中策略升级的缩影。
当西方继续以人权名义聚焦中国时,很可能会再次面对这种“回旋镖”。
谁要是忽视自身问题,试图把脏水泼向别人,就会被世界看见真实面目。
对于中国而言,接下来的任务仍然艰巨:一方面要持续在国内推动法治、民生建设,让事实成为外交底牌;另一方面要在多边场合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
结尾
这一次,联合国“现场开炮”让不少人眼前一亮,也让许多发展中国家倍感振奋。
因为他们都在经历被“人权牌”打压的烦恼,看到有人站出来揭穿套路,自然愿意靠拢。
国际舞台瞬息万变,未来还会有新的角力场,但中国已经给出了自己的方法:态度坚决,证据扎实,斗争有章法,合作有诚意。
这样的姿态,才配得上新时代的外交风貌。
参考资料:京报网——霸气回怼抹黑言论!中方联合国点名英日澳加等国劣迹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