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五元时代,普通养殖户每养一头亏300多块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1 15:56 1

摘要:最近,猪价市场可谓是寒意十足。生猪价格一跌再跌,已经低至 5 元一斤,这让众多养殖户的心都凉了半截。每养一头猪,就要亏损 300 多元,对于普通养殖户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灾难。没有国家补贴的支撑,也没有保险为他们兜底,他们在这场猪价风暴中显得格外无助 ,艰难地支

最近,猪价市场可谓是寒意十足。生猪价格一跌再跌,已经低至 5 元一斤,这让众多养殖户的心都凉了半截。每养一头猪,就要亏损 300 多元,对于普通养殖户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灾难。没有国家补贴的支撑,也没有保险为他们兜底,他们在这场猪价风暴中显得格外无助 ,艰难地支撑着自己的养殖事业。 猪价为何持续低迷?普通养殖户又该如何破局呢? 这一系列问题亟待我们去探寻答案。

曾经,猪肉价格也是有过高光时刻,让养殖户们笑得合不拢嘴。但如今,情况却截然不同。在 2025 年 10 月 11 日 ,标准体重生猪平均价格已经低至 11.08 元 / 公斤,较昨日猪价下跌 0.25 元 / 公斤,跌幅 2.21%,同比 24 年同期 18.02 元 / 公斤下跌 6.94 元 / 公斤,跌幅 38.51% 。从地区来看,全国多地猪价都在持续走低,东北地区的生猪价格普遍在 10 - 11 元 / 公斤左右徘徊,而在华东地区,一些省份的猪价也不过 11 - 12 元 / 公斤 。

就拿养殖户老张来说,他养了 200 头猪,本想着靠这些猪赚些钱改善生活,可如今却愁眉苦脸。按照当前的猪价,每头猪出栏时的成本大约在 1500 - 1600 元,而卖出去只能拿到 1200 元左右,一头猪就亏损 300 多元,200 头猪算下来,就要亏损 6 万多元。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养殖户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可能是他们辛苦劳作一年的心血就这么付诸东流了。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全国各地,众多像老张这样的普通养殖户都在承受着猪价低迷带来的经济重压,不少人甚至面临着资金链断裂、养殖难以为继的困境。

从供应端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对生猪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高于正常保有量。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3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39 万头 ,同比增加 47 万头,增幅为 1.2%,高于官方设定的 3900 万头的正常保有量 。这意味着生猪的产能处于高位,大量的仔猪出生,使得后续生猪出栏量不断增加,市场上猪源供应充足,甚至出现过剩的局面。2025 年 5 月,全国 220 家规模养殖场的生猪出栏计划为 1933.34 万头,相比于 4 月的实际出栏量增加了 1.25% ,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应压力。

而在需求端,消费市场却显得有些疲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对猪肉的需求不再像以往那样旺盛。人们开始更多地选择牛羊肉、禽类、水产品等作为日常蛋白质的来源,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中的占比有所下降。加之夏季天气炎热,本就是猪肉消费的淡季,人们的食欲下降,对猪肉的购买意愿降低。在一些地区,烧烤摊在夏季的生意十分火爆,但消费者更多地会选择羊肉串、鸡翅、烤鱼等食材,而猪肉串的销量则相对较少。还有,替代品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消费者对猪肉的选择。当鸡肉、鸭肉等价格相对较低时,消费者往往会倾向于购买这些替代品,从而减少对猪肉的需求。

养殖成本的增加也是导致养殖户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虽然近期饲料价格有所回落,但仍处于相对高位。玉米、豆粕等作为主要的饲料原料,其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养殖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大豆等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受到全球气候异常、国际贸易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候异常导致大豆主产区减产,国际贸易政策调整、运输成本上升等,都使得豆粕价格居高不下 。仔猪价格同样波动较大,2024 年 12 月 30 日,30 斤仔猪价格约为 400 多元一头,到了 2025 年,最高涨至 730 元一头,每头涨幅近 300 元 。前两年猪价低迷,众多中小型养殖场深陷亏损困境,在 2024 年集中淘汰母猪,使得当下仔猪供应主要依赖中大型公司,市场上流通的仔猪数量减少,形成阶段性短缺 。

除了饲料和仔猪成本,人力成本、防疫成本等也在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养殖场雇佣工人的费用也水涨船高。为了防止生猪疫病的发生,养殖户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疫苗采购、消毒防疫等工作。一头生猪从幼崽到出栏,防疫费用可能需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在猪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这些成本的增加使得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甚至出现亏损。当生猪出栏价格为 11 元 / 公斤时,扣除饲料、仔猪、人力、防疫等成本后,每头猪的亏损可达 300 - 400 元。

在生猪养殖行业中,大型养殖企业凭借其成本和规模优势,在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大型企业拥有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从而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它们还具备较强的市场把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市场行情波动时,能够通过调整出栏策略来影响市场价格。

当市场猪价较低时,大型养殖企业可能会选择压栏惜售,减少生猪出栏量,从而使市场上猪源供应减少,推动猪价上涨;而当猪价较高时,它们则会加大出栏量,获取更多的利润。一些大型养殖企业甚至会通过联合行动,共同控制市场供应量,从而实现对猪价的操控。相比之下,普通养殖户由于规模较小,资金和技术有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他们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很难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市场猪价下跌时,普通养殖户为了减少损失,可能会选择集中出栏,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猪价进一步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国家为了稳定生猪市场价格,保障养殖户的利益,会出台一系列的调控政策。收储与放储政策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当猪价过低时,政府会启动收储计划,大量采购生猪,减少市场上的供给,从而支撑猪价上涨;而当猪价过高时,则会投放储备肉,增加市场供给,抑制猪价。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市场上生猪供应过剩的局面较为严重,收储政策的托底作用有限。2024 年收储总量达 15 万吨,仅消化市场过剩量的 12% ,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市场供需关系。

进口猪肉的增加也对国内猪价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国际市场上猪肉价格相对较低,大量进口猪肉进入国内市场,增加了市场供应。2024 年我国猪肉进口量为 107.3 万吨 ,这些进口猪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但也使得国内生猪养殖户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进口猪肉价格具有优势,一些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进口猪肉,这导致国内猪肉市场份额被挤压,猪价受到抑制。

猪价的持续低迷,让普通养殖户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资金周转困难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猪价过低,销售收入大幅减少,而养殖成本却依然存在,许多养殖户不得不四处借贷来维持养殖场的运转。一些养殖户为了购买饲料,甚至不得不向亲朋好友借钱,或者以较高的利息向民间金融机构贷款。然而,这些借款往往只能解一时之急,随着猪价的持续下跌,养殖户的债务压力越来越大,陷入了恶性循环。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养殖户来说,这场猪价危机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倾家荡产。他们将多年的积蓄都投入到了养殖事业中,指望着通过养猪过上好日子,如今却血本无归。为了减少损失,他们不得不低价出售生猪,甚至忍痛卖掉养殖场的设备和牲畜,有的养殖户甚至因为无法偿还债务,面临着房屋被抵押、土地被收回的风险,生活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除了经济上的损失,猪价下跌还对养殖户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养殖户们每天都在为猪的饲养和销售发愁,精神高度紧张,睡眠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他们不仅要承受经济上的亏损,还要面对家人和社会的压力,许多养殖户变得焦虑、抑郁,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些养殖户表示,自己每天都在担心养殖场的未来,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这种心理上的折磨比经济上的损失更加难以承受。

在农村地区,养猪业是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猪价下跌不仅影响了养殖户个人的收入,也对农村经济和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以养猪为生的农村家庭收入锐减,生活水平下降,这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减弱,影响农村市场的繁荣。一些小型养殖场因无法承受亏损而倒闭,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失业,这些失业人员在短期内难以找到其他合适的工作,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就业的压力,也对农村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虽然当前猪价低迷,普通养殖户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也并非无路可走。只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有可能在困境中寻得生机,实现破局发展。

在饲料选择上,养殖户应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调配饲料。通过深入了解猪在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如仔猪期需要高蛋白、易消化的饲料来打好基础,中大猪期则更注重能量和蛋白质的合理搭配,以满足其长骨架、长膘增重的需求 。养殖户可以参考专业的饲料配方,结合当地饲料原料的价格和供应情况,灵活调整饲料组成。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农副产品资源,如用小麦、大麦、高粱等替代部分玉米,用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等杂粕搭配豆粕作为蛋白饲料 ,但要注意控制好杂粕的用量和进行脱毒处理,避免因营养不平衡或中毒影响猪的生长。

疫病防控是养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一旦发生疫病,不仅会导致生猪死亡,还会增加治疗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养殖户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对新引进的猪进行隔离饲养观察,隔离时间不少于半个月,确认无病后再合群养殖 。定期对猪群进行预防注射,按照免疫程序,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全面的疫苗接种,对于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时注射的猪,要及时进行补针,确保每头猪都能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 。要定期对猪场进行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卫生,每天打扫猪舍,清除粪便和污水,每周至少进行 1 - 2 次全面消毒,可选用 2% 烧碱、草木灰溶液、生石灰、漂白粉、福尔马林等消毒剂 ,并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优化猪群结构也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及时淘汰那些生产性能低下、年老体弱、疾病频发的母猪和育肥猪,保留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优质种猪。通过优化猪群结构,不仅可以降低养殖成本,还能提高整体养殖效益。一般来说,母猪的合理胎龄结构应为 1 - 2 胎占 30% - 35%,3 - 6 胎占 45% - 55%,7 胎及以上占 10% - 15% ,养殖户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对自己的猪群进行调整和优化。

开展与养殖相关的副业,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利用猪的粪便生产有机肥料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猪粪经过发酵处理后,可以制成优质的有机肥料,用于农作物种植,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为养殖户带来额外的收入。目前市场上,有机肥料的价格相对较高,每吨可达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如果养殖户能够将猪粪充分利用起来,实现规模化生产有机肥料,将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利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用于养殖场的照明、取暖等,降低能源成本。

发展特色养殖、生态养殖也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向。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色养殖、生态养殖的生猪和猪肉产品受到市场的青睐。采用生态养殖方式,以天然谷物和草料喂养生猪,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生产出的猪肉肉质鲜嫩、口感鲜美、营养丰富,市场价格通常比普通猪肉高出 20% - 50% 。一些地方的黑猪、土猪等特色品种,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对较高。养殖户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选择适合的特色养殖品种,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除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养殖户还应积极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拓宽销售路径。通过电商平台,养殖户可以直接与消费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利润。在一亩田、惠农网等专业农产品电商平台上,养殖户可以发布生猪销售信息,展示生猪的品种、生长环境、饲养方式、肉质特点等,吸引全国各地的买家 。还可以利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实时展示生猪的养殖情况、出栏状态等,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一些养殖户通过直播带货,将自己养殖的生猪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出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与超市、农贸市场等直接合作,也是一种有效的销售方式。养殖户可以与当地的超市、农贸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直接向其供应生猪或猪肉产品,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提高销售价格。一些大型超市为了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愿意与养殖户直接合作,签订采购合同。养殖户可以根据超市的需求,提供符合标准的生猪或猪肉产品,实现互利共赢。

成立合作社是养殖户应对市场风险的重要举措。通过合作社,养殖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合作社可以统一采购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由于采购量大,能够获得更优惠的价格,降低采购成本。合作社还可以组织成员共同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分享养殖经验和市场信息,帮助成员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在销售方面,合作社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收购商进行谈判,提高议价能力,争取更好的销售价格。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一些成立了合作社的养殖户,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能够通过集体决策,合理安排出栏时间和数量,避免了因个体盲目跟风而导致的市场恶性竞争,有效地保护了成员的利益。

在当前猪价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普通养殖户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经营困境,急需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与保障。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普通养殖户的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降低补贴门槛。对年出栏生猪数量较少的小型养殖户,也应给予适当的补贴,以缓解他们的资金压力。提高补贴标准,根据养殖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动态调整补贴金额,确保补贴能够真正起到扶持养殖户的作用。对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按照母猪存栏数量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他们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 。

完善生猪保险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养殖户的参保积极性。同时,保险机构应优化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责任范围,除了自然灾害、疫病等传统风险外,将市场价格波动也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当猪价低于一定水平时,保险公司给予养殖户相应的赔偿,帮助他们减少损失。还应提高赔付额度,确保在发生保险事故时,养殖户能够获得足够的赔偿,弥补经济损失 。

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秩序,也是稳定猪价的关键。政府应加强对生猪市场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提前预警市场风险。严厉打击恶意操纵市场价格、哄抬物价、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对进口猪肉的管理,合理控制进口量,避免对国内市场造成过大冲击 。

通过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为普通养殖户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这场猪价的寒冬中,普通养殖户们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他们从未放弃。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他们在困境中寻找着破局的方法,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也为他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相信在广大养殖户的坚定坚守和积极应对下,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生猪养殖行业一定能够度过眼前的难关,迎来新的春天。让我们共同期待,猪价能够早日回归合理区间,养殖户们能够重拾笑容,再次踏上致富的道路 。

来源:Sunglasse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