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第1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智利阿劳卡尼亚地区特木科市举行。大会期间,世界地质公园理事会会议讨论并产生了2025年度世界地质公园评估的投票结果,由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地调院)全力技术支撑的四姑娘山申创世界地质公园事项,获得理事会
文/图 艾地调
近日,第1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智利阿劳卡尼亚地区特木科市举行。大会期间,世界地质公园理事会会议讨论并产生了2025年度世界地质公园评估的投票结果,由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地调院)全力技术支撑的四姑娘山申创世界地质公园事项,获得理事会全票通过。
四川文旅普查导刊
近年来,省地调院勇于探索,充分运用“地质+文旅”跨界优势,深耕资源调查与规划设计,积极开展涉旅品牌创建规划,形成并推广“四川经验”。应用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坚持保护优先,进一步做好自然保护地、地质公园等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紧密围绕“五大重点业态”,深入拓展科普场馆体系建设,实施科普研学与科普场馆打造,科技赋能让文旅资源“活”了起来。
“地质+文旅” 积累与复刻“四川经验”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是全国闻名的文旅资源富集地,作为全国旅游资源普查试点省份,2019年1月便拉开了文化和旅游资源“双普查”的大幕。省地调院下属地球物理所为该项目的技术总包单位,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领导下积极开展普查工作,按照“普调结合”的工作思路,既运用现场实地调查传统模式、发现认识未知资源,又重视梳理核实分散在各领域的相关资料、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成果,提高普查效率,节约普查成本。
“双普查”不是简单的数据统计,而是对资源的再认识、再发现,当下普查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采用新时代的旅游消费观念,对资源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义。例如,随着无人机、低空飞行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少传统资源被赋予了新的旅游属性。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游客过去游览只是一头扎进茫茫林海;现借助低空飞行这一全新视角,峨眉山展露出另一番惊艳面容——作为“桌状山”的独特地质风貌尽显眼前。
“双普查”新发现认定四川省旅游资源6.51万处,评定五级旅游资源1864处、四级旅游资源5250处。总结提炼了集标准维度、工作维度、文本成果维度、成果运用维度、资源大数据维度“五维合一”的系列普查成果,形成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四川经验”,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标准、工作路径、组织模式、成果运用和普查示范。通过普查发现的新资源点现已完成项目包装480个,投资开发签约112个,签约投资约3380亿元。
西藏文旅资源调查
同时,省地调院将“四川经验”延伸至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普查项目技术总包和外业普查指导项目。项目实施一年来,已基本摸清西藏自治区全区旅游资源家底,建成了集“旅游资源数据总入口、资源管理总枢纽、资源成果总展馆”为一体的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信息管理平台。
保护优先 科学创建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地
202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表决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针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将为国家公园的规划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提供法律依据。省地调院全力支撑地质公园创建与自然保护地建设,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用地球科学理论挖掘地质故事,保护地质资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姑娘山地质主题馆
自2022年四姑娘山申创世界地质公园工作启动以来,省地调院技术支撑服务团队历经数次深入调查,全面摸清四姑娘山地质、生态、文化价值,挖掘出3处世界级、11处国家级和46处地区级地质遗迹。其中,松潘—甘孜造山带“西康式”褶皱、“西康群”浊积岩复理石建造、青藏高原东缘极高山群峰,共同记录了该地区从古特提斯洋边缘盆地到青藏高原东缘隆起的地质演变历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全球对比意义。这一研究成果为四姑娘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创提供了充分保障。
20余年来,该技术支撑服务团队一直致力于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申创和建设工作,先后完成多个世界地质公园、10余个国家地质公园、30余个省级地质公园的品牌申报与创建,并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本底调查、勘界立标、规划编制等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团队着力发挥精湛的专业技能,从开展各处自然保护地的细致调查,到对全省地质遗迹的全面调查与科学规划,厚积而薄发,实现了从点到线、再由线至面的精彩蜕变。
以地学科普讲好地球故事
一块普通的岩石也可以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者。在地质博物馆里,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岩石矿物、构造运动等知识,以喜闻乐见的故事、科普展示与大家见面,让大众可以从地质视角理解地质构造、景观形成,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知识收获。
2025年5月,团队完成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博物馆集群改造建设,有力助推四姑娘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申创。系统打造的生态科普长廊、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室、科普课程和读物、科普宣导识系统等,全方位展示了四姑娘山的地质、生态与文化资源,为游客带来生动、有趣的科普视觉享受,为申创世界地质公园筑牢坚实基础。
贡嘎山,是天地造化的生态瑰宝,是万类竞放的神奇沃土,是万物并育的生命摇篮。团队打造的贡嘎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展示馆是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青少年科普教育、公众教育、生物观光、对外宣传交流为一体的自然科学类主题博物馆,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团队编制的科普绘本《揭秘兴文式喀斯特》解答了喀斯特、兴文僰人文化及苗乡风情,绘本中按照不同地质年代设定小水滴、桫椤叔叔、石头爷爷的动画导游形象,让孩子们在地质三大宝的帮助下,通过全流程互动体验,变身小小地质学家,主动探索、增长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从科普展馆到科普读物,省地调院致力于将专业枯燥的地球科学知识以科普形式传播给公众,解密地球密码,讲述地球故事。
作为我省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力军和旅游地质的先行者,省地调院在推进文旅融合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的深度进程中,应用地球科学技术助力文旅价值提升,用创新实践激活文化之魂,用专业智慧守护自然之美,用高水平的技术支撑擦亮四川文旅的“金字招牌”,为建设美丽四川、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注入强劲的地学力量。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