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4日开幕的“国防发展—2025”武器装备展上,朝鲜首次公开展示了“火星-11E”导弹。金正恩连续两天出现在现场,这在近年并不多见。建党80周年的节点上,平壤选择用一连串新装备集中亮相,显然不只是为了庆祝。
10月4日开幕的“国防发展—2025”武器装备展上,朝鲜首次公开展示了“火星-11E”导弹。金正恩连续两天出现在现场,这在近年并不多见。建党80周年的节点上,平壤选择用一连串新装备集中亮相,显然不只是为了庆祝。
“火星-11E”的弹头外形和此前的“火星-11”明显不同。美国一些分析机构认为,这很可能是一种新型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如果属实,这将是朝鲜继“火星-8”之后公开的第二型高超音速武器。要知道,“火星-11”原本是射程400到600公里的短程弹道导弹,若真具备高超音速能力,说明朝鲜正把这类技术往更短射程、更高机动部署的方向推进。
展会上还出现了“崔贤”号驱逐舰的模型。朝媒称它具备防空、反舰、反潜一体化作战能力。韩国军方人士注意到,舰体疑似装有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如果属实,这对朝鲜海军来说是个不小的进步——他们过去主力驱逐舰多是上世纪70年代苏联“旅大级”的改进版,基本没有现代区域防空能力。这次连无人艇模型也摆在了潜射弹道导弹展区附近,似乎在暗示水面、水下、空中多层打击体系正在成型。
这些动作背后,外部压力是关键推力。最近一段时间,美韩联合军演频率明显上升。仅2025年上半年,双方就举行了超过15场大规模演习,其中至少5场明确包含“核共享”或“延伸威慑”内容。朝鲜一直把这类演练视为对其政权安全的直接威胁。金正恩在展会现场直接点名美国,称其依据“核作战计划”开展训练,已构成“严重威胁”。
高超音速武器之所以被朝鲜反复强调,是因为它能有效压缩反导系统的反应时间。传统弹道导弹飞行轨迹相对固定,容易被“萨德”或“爱国者”拦截;而高超音速武器以5马赫以上速度飞行,还能在末端机动变轨。有数据显示,现有反导系统对这类目标的拦截成功率不到三成,远低于对传统弹道导弹的七成以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正在同步推进短程、中程甚至潜射平台的高超音速武器。从“火星-11E”到“火星-8”,再到可能的潜射型号,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一位在东北亚防务研究机构工作的朋友提到,平壤近年在风洞测试和耐高温材料研发上的投入明显增加,部分技术路径可能通过非传统渠道获得支持。说白了,这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被逼出来的升级。
这种升级正在推高整个半岛的军备竞赛烈度。韩国计划在2027年前部署3艘“正祖大王”级宙斯盾驱逐舰,每艘配备96单元垂直发射系统;日本也在加速推进“反击能力”建设,已经采购了美制“战斧”巡航导弹。而朝鲜这次展出的“崔贤”号,哪怕只配备16到32单元垂发系统,也会改变黄海和日本海的战术格局——过去朝鲜海军主要靠老旧舰艇和岸基导弹,现在若真拥有区域防空能力,舰队活动半径和生存能力都会提升。
无人艇和人工智能的引入同样值得警惕。朝媒提到“积极采用人工智能”,虽然没透露细节,但结合朝鲜近年电子战部队扩编和网络战演习频次(2024年比2022年增加了约四成),可以推测他们在尝试“低成本、高饱和”的作战模式。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原本只有匕首的对手,突然拿出带制导的飞刀,还能远程操控——防御方不得不重新计算每一发拦截弹的成本。数据显示,美韩2025年在半岛部署的反导拦截弹已超过200枚,但面对高超音速加无人集群的复合威胁,拦截效率可能骤降三成以上。
对普通人来说,这些尖端武器看似遥远,影响却实实在在。首尔、东京市民这几年多次收到导弹预警演练通知;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在朝鲜试射期间也曾启动应急广播。更隐性的是经济负担——韩国2025年国防预算达到58.7万亿韩元(约合43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近三成用于导弹防御。而朝鲜每次试射一枚中程导弹,成本估计在500万到1000万美元之间,这些钱本可以投向民生。
半岛的安全困境越来越像一场不断加码的赌局:一方出新牌,另一方就得跟注。普通人的安全感,往往最先被牺牲。眼下,无论平壤还是华盛顿,短期内都难有实质性让步,军备展示只会越来越频繁。这几天的展会,不过是这场长期对峙中的又一个高点。
朝鲜高调亮剑,究竟是被迫自保,还是主动挑衅?面对高超音速武器与无人作战平台的扩散,现有反导体系还有多少拦截胜算?
来源:聚影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