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劳动教育走出课本,当成长与乡土紧密相连,三原县新兴镇初级中学为农村孩子们打造的这场实践课,没有华丽的噱头,只有扎根大地的真实与温暖。每一个场景都源自生活,每一次劳作都满是成长的印记,在黄土的芬芳里,孩子们用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当劳动教育走出课本,当成长与乡土紧密相连,三原县新兴镇初级中学为农村孩子们打造的这场实践课,没有华丽的噱头,只有扎根大地的真实与温暖。每一个场景都源自生活,每一次劳作都满是成长的印记,在黄土的芬芳里,孩子们用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家务从不是“任务”,而是融入生活的习惯。镜头里,有人拿起扫帚清扫自家院落,扬起的尘土里藏着对家园的爱护;有人站在灶台旁打下鸡蛋,油锅里滋滋作响的,是第一次独立烹饪的紧张与期待;还有人将散落的农具归位、把晒干的粮食收纳整齐,动作里满是农家孩子特有的细致与踏实。
没有刻意布置的“展示台”,只有熟悉的农家小院;没有提前演练的“完美操作”,只有真实的尝试与调整。孩子们在整理与烹饪中,读懂了父母的辛劳,也扛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庭责任——这份藏在日常里的成长,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走出家门,便是农村孩子最熟悉的“实践基地”。自家的苹果园里,孩子们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托住苹果、拧转摘下,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会“轻摘轻放”,懂得每一颗果实都来之不易;猪圈旁、鸡舍边,他们提着饲料桶,均匀撒下食粮,看着家禽争抢的模样,笑着掌握了基础的养殖技巧;菜园里的杂草疯长,他们蹲下身子,辨认着蔬菜与杂草的区别,一拔一除间,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的真切含义。
这片土地,是农村孩子的根,也是最好的课堂。新兴镇初级中学没有刻意寻找“远方的实践基地”,而是让孩子们在自家的田间地头劳作,在采摘、喂养、除草的过程中,触摸乡土的温度,传黄土文化里“勤劳、务实”的初心。每一次弯腰,都是与土地的对话;每一滴汗水,都是成长的勋章。
这场实践课,没有摆拍的“完美瞬间”,只有孩子们真实劳作的身影;没有复杂的流程设计,只有贴合农村生活的简单任务。不需要家长特意准备,不需要孩子刻意“表演”,扫院落、做家常饭、摘苹果、喂家禽——这些农村孩子日常可见的事,成了最好的教育载体。
当孩子们把劳动的照片分享到班级群,画面里没有精致的布景,却有最真挚的笑容;当“实践之星”的荣誉落在踏实劳作的孩子身上,表彰的不是“作秀的技巧”,而是“实干的态度”。新兴镇初级中学用这样一场“不做秀”的实践课,让农村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发光,让劳动教育真正扎根黄土、落地生花。
泥土的芬芳会消散,但劳动教会的责任与坚韧不会;实践课的时光会结束,但孩子们在黄土间收获的成长不会。这场藏在乡土里的实践课,是新兴镇初级中学送给农村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让他们懂得,成长不必远行,在熟悉的土地上踏实劳作,就能收获最坚实的力量。
来源:平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