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5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30岁的空姐小乔(化名)一直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
她生活规律、外表光鲜,常年体检,朋友圈也都很“干净”。可一次例行体检,却让她的人生按下暂停键:HIV抗体阳性,确诊感染艾滋病毒。
她当场瘫坐在地上,反复问医生:“我到底是怎么得的?”医生通过病史追踪和行为评估,发现她并非“放纵不检点”,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犯了6个常见但致命的误区,逐步走向感染的深渊。
今天我们就借这个真实案例,来聊聊艾滋病到底是怎么回事,普通人又该如何避坑。
小乔一直觉得自己“很健康”。她没有酗酒、吸毒,也没有多个伴侣,甚至连夜店都很少去。
可医生告诉她:艾滋病早已不再是“高危人群专属”。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20-39岁人群占比超过60%,其中女性感染者逐年上升。
也就是说,很多感染者看起来“很正常”,但一不小心就中了招。
小乔承认,虽然没有乱交史,但有过几位“固定男友”。
她总觉得,彼此熟悉、感情稳定,不存在什么风险。有时对方提出“不要套”,她也就顺从了。
然而医生提醒:“你熟悉的是他的人,不是他的病毒状态。”
很多HIV感染者在初期无任何症状,即使对方并不知情,也可能在无意中传播病毒。
无保护的性行为,永远是感染HIV的第一大风险。
小乔曾在公司组织的体检中做过“传染病筛查”,结果一切正常。
她以为这就代表自己“安全”。
但医生解释:普通体检项目中并不包含HIV抗体检测,除非主动申请。
更重要的是,HIV在感染初期有一个“窗口期”,即使已经感染,也可能检测不出来。
如果有高风险行为,建议在6周、3个月、6个月分别检测一次,确保排除可能。
小乔回忆起一次出差,酒店只提供了共用剃须刀,她当时嘴角有破溃,还是用了。
她觉得“不就是刮个毛,能有什么事?”
实际上,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带血物品,确实可能传播HIV。
虽然概率比性传播低得多,但在皮肤破损、口腔溃疡等情况下,一旦接触到带病毒的血液,也可能“中招”。
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才是隐患的源头。
小乔说,她从没和“复杂背景”的人交往。男友们都有正当职业,着装得体,说话有礼。
但医生提醒:“病毒从不挑人,外貌不能当避雷针。”
如今,很多HIV感染者是因为一次“意外”或“无知”而感染,他们可能比你还健康、还注重卫生。
判断一个人是否携带HIV,唯一可靠的方式就是——检测。
听到确诊那一刻,小乔几乎绝望。她以为这是一张“死亡通知书”。
医生却告诉她:HIV≠艾滋病,感染者≠终结者。
目前我国采用的抗病毒治疗(ART)方案,只要坚持服药,可以将体内病毒压制到检测不出,不仅延长寿命,还能有效阻断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规范治疗的HIV感染者,其期望寿命可接近正常人群。
只要早发现、早治疗,HIV不是绝路。
小乔曾听人说,艾滋病“主要是男同之间传播”,女生感染几率很低。
这其实是严重的性别误解。
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近年来,异性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占比超过90%,其中女性感染者逐年增加。
尤其在性行为中,女性的生理结构使其更容易被传染,感染风险甚至高于男性。
所以,无论男女,保护自己永远是第一位。
小乔的经历令人唏嘘,但她的故事也提醒我们:防艾,从认识误区开始。
1. 所有性行为都应使用安全套。无论是否是熟人、伴侣,只要有性接触,就必须做好保护。
2. 定期检测HIV。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务必在专业机构接受检测。
3. 不共享私人物品。刮胡刀、牙刷、注射器等都可能传播病毒,不可共用。
4. 接受科学教育,远离偏见。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歧视。
小乔目前已经接受正规治疗,生活逐渐回归正轨。
她说:“最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我当初的无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决定,改变命运的走向。
请记住——艾滋病没有“高危人群”,只有“高危行为”。
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好未来。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
[2] 中华预防医学会. 艾滋病防控核心信息发布手册.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 「艾滋病防治知识问答」.
来源:科学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