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成方圆老到认不出!两婚两离坚持不要孩子,如今成俞敏洪女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20:55 1

摘要:65岁成方圆被拍到素颜逛菜市,眼袋垂到苹果肌,网友惊呼“这不是当年唱《童年》的氧气女神吗”,可转头她又在晚会飙高音上热搜,这种撕裂感让一票怕老的人集体失眠。

65岁成方圆被拍到素颜逛菜市,眼袋垂到苹果肌,网友惊呼“这不是当年唱《童年》的氧气女神吗”,可转头她又在晚会飙高音上热搜,这种撕裂感让一票怕老的人集体失眠。

大湾区那夜,她挑了首《Yesterday When I Was Young》。

法语原词写的是“岁月把我像烟灰一样弹掉”,她偏用英文唱,声音里全是烟灰复燃的火星。

弹幕刷“给内娱上课”,可同场热搜却是“成方圆脸垮”。

镜头切近,颈纹像老唱片纹路,一圈圈刻着1986年春晚的黑白雪花。

那晚她抱着吉他唱《童年》,全国观众第一次发现民谣可以洋气,原来“池塘边的榕树”也能长出加州阳光。

今天再看,榕树老了,阳光还在。

两段婚姻,她都没要孩子。

第一任丈夫是大学讲师,嫌她“半夜还在扒和弦”,离婚协议上写着“音乐是第三者”。

第二任王刚,把闺女送英国学珠宝,学费砸下去像打水漂,她心疼钱,更心疼“孩子被当成弥补工具”。

婆婆对外说“成方圆不想当后妈”,其实她只是不想把愧疚当遗产。

后来王刚上综艺,被问遗憾,他搓着手说“要是再有一个孩子就好了”,镜头没拍到的是,成方圆在后台玩滑板,膝盖上贴着卡通创可贴,像替谁补童年。

没有娃,她把观众当孩子。

90年代北京工体,她连开三场《音乐之声》,票房破千万,那会儿北京房价两千一平。

同事劝她“买几套房养老”,她拿钱换了一把1943年的马丁吉他,理由是“木头里住着别人的青春”。

那把琴现在值一套三环小两居,她依旧背着去排练,琴盒边缘磨得发白,像不肯的老胡同。

有人吐槽她只会翻唱,没代表作。

她不回嘴,只在节目里淡淡一句:“邓丽君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是翻唱。”一句话把华语乐坛的老底揭了——原唱不过是第一只录音的幸运儿,真正让歌活的是二次呼吸。

她80年代翻唱《Somewhere Out There》,电台收到一麻袋听众来信,信封上写着“成方圆姐姐,我考上音乐学院了”。

那些信她没扔,用红绸带捆着,放在老爸家的樟木箱,91岁的老爷子每天擦一遍,像替女儿数勋章。

外形的照片一出,评论区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说“丁克报应”,一种说“活出自我”。

她懒得选边站,转头去成都参加俞敏洪的读书会。

老俞把她的《童年》当班歌,每年新员工培训循环播放,员工私下叫“成阿姨校歌”。

那天她穿白衬衫、牛仔裤,头发花白却剪得利落,台下小姑娘惊呼“原来老了也可以不烫小卷”。

她笑说:“皱纹是时间给的和弦,不弹浪费。”一句话把焦虑的90后说得眼眶发热。

晚上十点,她一个人扫共享单车回酒店。

记者跟拍,想捕捉落寞,结果她停在天桥底下,给流浪歌手递了瓶水,顺手拨了几下对方的破吉他,唱的是《城里的月光》。

歌手后来说,那晚收入翻了五倍,因为“成方圆蹲过的地方,像被月光开过光”。

她没留名,只把滑板塞进出租车后备箱,背影佝偻却轻快,像把岁月当成一条长坡,滑下去就行,摔了也不过贴张卡通创可贴。

怕老的人,其实怕的是“不再被需要”。

她倒好,把被需要调成静音:不劝生,不劝婚,甚至不劝梦想。

节目里年轻歌手问她“该不该坚持”,她答得狡猾:“先问自己能不能扛到65岁还唱得动。”一句话把退路堵死,也把焦虑放生。

第二天,她飞去大理,给民谣节当评委,住一百块一晚的客栈,早上自己煮挂面,面里扔两片玫瑰花瓣,说是“给日子加点高音”。

于是那张菜市丑照突然不刺眼了。

原来老不是崩塌,是换了一种拍立得滤镜:颗粒粗一点,曝光暗一点,但边缘仍带着毛茸茸的光。

她没躲,也没修图,反而把皱纹当和弦弹给路人听。

有人听懂,有人走开,她都不追。

就像当年没追房子、没追孩子、没追“代表作”一样,她只追心跳频率,追到天桥底下、直播间里、滑板场上,追到心跳和吉他弦同频,那就是她想要的童年。

来源:顶级糯米f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