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财经圈被一条消息刷屏:跟踪中国海外互联网企业的KWEB指数,今年回报直接冲到50%!要知道,就在一两年前,中概股还是华尔街的“风险区”,不少机构对中国互联网企业避之不及。可风水轮流转,现在不仅KWEB指数一骑绝尘,连全球最大的投资机构都坐不住了——悄悄出手
1 中概股的“春天”,来得有点猛
最近财经圈被一条消息刷屏:跟踪中国海外互联网企业的KWEB指数,今年回报直接冲到50%!要知道,就在一两年前,中概股还是华尔街的“风险区”,不少机构对中国互联网企业避之不及。可风水轮流转,现在不仅KWEB指数一骑绝尘,连全球最大的投资机构都坐不住了——悄悄出手,重仓了7家中国公司。
这场景像极了什么?就像曾经被冷落的宝藏店铺,突然有一天排起长队,连最挑剔的食客都专程来打卡。中概股到底凭啥,能让华尔街的资金态度180度大转弯?
2 机构们的“算盘”:为啥现在敢重仓中国公司?
全球顶尖投资机构(如管理规模超万亿美元的贝莱德等巨头)突然出手,绝不是拍脑袋决定,背后藏着三层核心逻辑:
(1)中国经济的“确定性”,成了全球资产的“压舱石”
今年国内经济复苏虽有波折,但整体韧性十足:消费端,国庆档票房破17亿、国内旅游人次超6亿;产业端,新能源汽车出口连续数月居全球第一,光伏组件占全球市场份额超70%;创新端,大模型、半导体设备等领域持续突破。这种“稳中有进”的节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格外突出。
机构们的逻辑很直接:把资金投到中国企业,相当于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锚定了一块“确定的增长底盘”。
(2)中概股的“性价比”,跌到了“闭眼买”的区间
前两年,中概股因监管调整、海外做空等因素,估值被压至历史低位。以某电商巨头为例,市盈率一度跌至个位数,放在全球互联网行业,堪称“白菜价”。如今,随着政策环境趋于稳定,企业盈利也在修复(多家互联网公司2025年二季度财报超预期),“低估值+业绩改善”的组合,对机构而言就是“送分题”。
(3)全球资金的“资产再平衡”:不能错过中国
过去几年,不少海外资金因顾虑低配中国资产,却发现“绕开中国搞投资,根本跑不赢市场”。中国新经济领域(互联网、新能源、硬科技)兼具“技术优势”与“市场规模”,是全球成长股里的“稀缺标的”。如今机构们忙着“补课”——将中国资产的配置比例,调回至与中国经济权重匹配的水平。
3 中概股的“长期逻辑”:不是反弹,是趋势
很多人把此次中概股上涨视为“短期反弹”,但深层看,这是中国新经济企业“全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1)商业模式的“全球领先性”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早已走在世界前列。直播电商、本地生活服务、移动支付等模式,被验证后正反向输出全球(如东南亚电商平台,大量借鉴中国模式)。这种“从0到1再到全球复制”的能力,是华尔街资金看中的核心价值。
(2)技术迭代的“硬实力”
别再认为中国互联网只有“模式创新”,如今硬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某云计算巨头服务器装机量居全球前三;某AI公司大模型在多模态生成、行业应用上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新能源车企更不用说,全球销量前十中中国品牌占半壁江山。这些“硬技术”,让中概股从“题材股”蜕变为“价值股”。
(3)中国市场的“规模韧性”
14亿人的大市场,本身就是中国企业的“护城河”。哪怕遭遇外部压力,国内市场需求也能支撑企业“活下去、活得好”。以电商行业为例,即便增速放缓,每年数万亿的交易规模仍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这种“底盘稳”的特点,让机构对中概股长期成长充满信心。
4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别在低谷时丢掉筹码
看着中概股如今涨势喜人,不少人会后悔:“当初跌得最惨时,我怎么就割肉了?” 其实,投资与生活的共通之处,就是“低谷时最考验心态”。
前两年中概股的下跌,像一场“压力测试”,筛掉了只看短期波动的投机者,留下了真正相信中国新经济的长期投资者。如今行情启动,才发现“能拿住的人,都吃到了大肉”。
这正应了那句投资老话:“市场总是在绝望中诞生,在犹豫中上涨,在疯狂中灭亡。” 当众人对中概股失去信心时,恰恰是布局良机;当人人欢呼雀跃时,反而要多一分清醒。
5 心灵鸡汤:投资像种树,得等它扎根结果
最后想和大家说,中概股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缩影。
生活里,我们也会遭遇“被低估”的时刻——可能是工作未获认可,可能是创业陷入瓶颈,可能是坚持的爱好暂时看不到回报。但就像中概股一样,只要你所做的事有价值、有韧性,只要你肯在低谷时扎根、慢慢生长,总会等到“被看见”“被认可”的那天。
别羡慕他人“突然走红”,因为你不知道他在低谷熬了多久;也别因一时挫折就放弃,因为真正的价值,从不会被长期埋没。
就像现在的中概股,从被华尔街冷落,到重新成为“香饽饽”,靠的不是运气,是中国企业自身的硬实力,也是那些“在低谷时依然选择相信”的勇气。
所以啊,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保持耐心、守住价值,时间终会给你答案。
来源:玉树琼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