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回来时,村里路灯都不亮,今年村口开了三家快递站。"陕西榆林的90后小王蹲在自家直播间里打包小米,身后墙上还贴着2023年拍的照片:坍塌的土房、荒草丛生的晒谷场。如今镜头扫过的院子里,摆着十台手机支架,屏幕上"陕北小米5斤39.9"的弹窗不停跳。这两年,像
"去年回来时,村里路灯都不亮,今年村口开了三家快递站。"陕西榆林的90后小王蹲在自家直播间里打包小米,身后墙上还贴着2023年拍的照片:坍塌的土房、荒草丛生的晒谷场。如今镜头扫过的院子里,摆着十台手机支架,屏幕上"陕北小米5斤39.9"的弹窗不停跳。这两年,像小王这样回村的年轻人超1000万,但空心村的"复活",真像直播间里那么热闹吗?
农业农村部2024年报告里有组扎心数据:全国常住人口不足100人的行政村还有5万个,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30%。湖北黄冈的老李就守着这样的村子,"全村38户,常年在家的就7个老头老太太,年轻人过年回来待三天就走。"去年暴雨冲垮了村口的水渠,还是镇里派工程队来修的。
但转机也在出现。浙江杭州余杭区把128个空心村的闲置农房改成民宿,去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村民光房租就分了1.2亿。可老李羡慕不来:"人家离西湖就40公里,咱这山沟沟,谁来?"
为啥小王敢回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写得明白:闲置宅基地可以通过村集体流转。他把爷爷的三间老房交给合作社改直播间,自己不用花一分钱,年底还能分3000块。安徽凤台县更狠,把191个小村并成29个大村,新修的冷链仓库让蔬菜能多放15天,去年集体经济收入涨了42%。
但政策落地有快慢。甘肃定西的小张就吐槽:"申请创业补贴跑了三趟镇政府,最后说咱村不在试点范围。"去年他想搞土豆深加工,贷款50万利息就6万,"要是能像浙江那样给贴息,我也敢多招几个人。"
城里回来的年轻人,赚钱路子差得远。浙江永嘉县的小林,把老房改成"稻田民宿",周末房价卖到880元还得抢,去年纯赚60万。可陕西榆林的小王,直播间里喊到嗓子哑,5斤小米赚3块钱,"快递费比小米还贵,偏远地区根本不敢接单。"
更实在的还是种养殖。山东聊城的95后小周,带着20户老乡种富硒大蒜,通过社区团购卖12块一斤,比市场价高5块。"直播火一时,地里的收成才是根本。"他去年给参与的农户分了18万,自己留了22万,"比在电子厂打工强,但累多了。"
中国社科院去年调研了100个空心村转型案例,结果扎心:真正实现盈利的只有32个,47个还在"赔本赚吆喝"。云南某村搞直播卖核桃,看着热闹,退货率高达35%,"城里人嫌壳太厚,咱又不懂分级包装。"
最大的坎还是人才。安徽凤台县合并村子后,想招个会运营电商的大学生,开6000块工资都没人来。"年轻人回来容易,留住难。"村支书老杨叹气,"会直播的留不住,留下的不会搞销售,两头为难。"
1000万青年返乡,确实让不少空心村有了烟火气。浙江的民宿、山东的合作社、陕西的直播间,都是活生生的希望。但咱得说句实在话:不是所有村子都能变成网红打卡地,偏远地区缺资金、缺技术、缺流量,转型难上加难。
不过话说回来,十年前谁能想到农村能通快递、开直播?政策给了路,年轻人敢闯,哪怕现在只有30%的村子能赚钱,也是好开头。就像小王说的:"今年比去年强,明年肯定比今年好,慢慢来呗。"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村创业报告》、中国社科院《空心村转型调研》、浙江/安徽地方政府公开数据)
来源:农人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