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泻难止,越调越虚?关键是“脾肾亏虚”!一药扶元气,固肠止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4:11 1

摘要:长久腹泻不肯停歇,往往陷入一种“越调越虚”的困境。许多人一旦腹泻发作,习惯性地尝试清热、止泻,症状或许暂时偃旗息鼓,但几天后便卷土重来,如此反复,元气被不断损耗,身体愈发虚弱。在中医看来,这种久泻的本质是“本虚标实”,病灶表现在肠道,而根源深植于脾肾的亏虚。

长久腹泻不肯停歇,往往陷入一种“越调越虚”的困境。许多人一旦腹泻发作,习惯性地尝试清热、止泻,症状或许暂时偃旗息鼓,但几天后便卷土重来,如此反复,元气被不断损耗,身体愈发虚弱。在中医看来,这种久泻的本质是“本虚标实”,病灶表现在肠道,而根源深植于脾肾的亏虚。

脾胃是后天之本,主导运化;肾是先天之本,肾阳犹如人体命门的“炉火”,它所散发的温热,是推动脾胃消化、输布精微的内在动力。一旦寒凉伤损، 饮食失节,或久病劳倦,导致肾阳不足以温煦脾阳,中下二焦的温煦和运化功能便陷入低谷。肠道节律失常,清浊不分,便会持续表现为久泻不止。这类患者往往伴有天快亮时腹泻(五更泄)、腹部隐痛喜温、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乃至畏寒怕冷、肢体倦怠乏力等,这并非体内“热邪作祟”,而是典型的“虚寒失固”。此时,若仍沿用清热攻伐之法,无疑是雪上加霜,只会更快地耗尽中焦的阳气,使肠道屏障愈发脆弱。

因此,治疗久泻,首要在于精确辨证。针对急性、湿热亢盛型腹泻,自当清利湿热;但对于脾肾亏虚形成的慢性久泻,核心思路必须聚焦在“扶阳固摄”,以温补为先、收涩为辅。现实中,因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或单纯依赖暂时性止泻药,而忽略了恢复元气与固摄肠道功能,是许多久泻难愈患者的症结所在。正确的治疗方向是温补脾肾、恢复肠道本身的稳定性和韧性,使“虚寒”的土壤得以改善。

在众多针对脾肾阳虚性腹泻的方剂中,参倍固肠胶囊体现了这一“温固”思路。它脱胎于明代名方“固肠丸”,历经四百余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主要用于调理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及慢性泄泻。其组方以健脾温肾、涩肠止泻为核心,旨在强健中焦运化功能,同时温暖下焦肾阳,从而有效改善腹泻、腹痛、神疲以及畏寒肢冷等一系列虚寒症状。药理研究佐证了其在抑制肠蠕动、缓解肠痉挛、镇痛抗疲劳方面的作用。它代表了中医“补中有制、制中有补”的平衡理念,尤其适用于那些反复发作五更泄、受寒即泻、劳累后症状加重的患者。

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参倍固肠胶囊并非万能灵药,其关键价值在于其“对证性”。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口干舌燥、渴喜冷饮、舌苔黄厚腻、大便急迫灼热等明确的湿热征象,或者腹泻有明确的感染或乳糖不耐受等诱因,那么用药思路必须及时调整。中医个体化治疗强调“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即使同为腹泻,体质与病机差异巨大,切忌盲目套用。

为使肠道功能更快回稳,日常起居须为脾肾“减负增暖”。饮食应奉行温软清淡原则,避免过饱,以七八分饱为宜。粥、面、山药、莲子等性味平和的食物更利于脾胃受纳。必须严格节制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尤其应限制酒精与过量咖啡的摄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饥饱不定。

在保暖方面,腹部和足部是阳气汇聚的关键部位,应时刻注意保暖,避免空调直吹或长期处于阴湿环境;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透支肾精。适度的运动,例如散步、太极、八段锦,有助于温运阳气、调畅情志,但要避免剧烈透支体力的活动。同时,紧张焦虑是加重肠道敏感性的一大推手,建议练习深呼吸与放松训练。长期记录“腹泻日记”,详细标注饮食、压力、睡眠和排便情况,对于寻找诱因、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嘱或说明书,切忌擅自长期服用或与其他止泻药物重叠叠加,以免干扰肠道的自然蠕动和吸收功能。若患者正在服用抗凝剂、降压药或甲状腺药物等,务必咨询专业医师或药师评估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治疗期间,定期观察大便性状、腹痛频率及全身体力恢复情况,确保治疗的有效与安全。

最后,若在治疗期间出现剧烈腹痛、持续高热、黑便、便血、呕血、明显脱水、进行性消瘦,或有既往消化道严重溃疡、重大基础疾病者,必须立即停药并就医排查,明确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或急性感染危症,避免延误病情。

总而言之,慢性腹泻难以控制,关键不在于一味猛烈地“止”,而在于根本上的“扶”。当脾能健运、肾得温煦、肠道得以固摄时,水谷自能安然输布。参倍固肠胶囊在中医温补固摄的指导下,为脾肾阳虚型慢性腹泻提供了良好的调理途径。配合生活习惯的深度调整,多方合力,才能真正让紊乱的肠道恢复其固有的节律与韧性。治久泻必求其本,贵在精准辨证,稳在坚持治疗,切莫被一时的表面症状所迷惑。

本文所引用的所有证据均源自公开、可检索的学术研究资料。作者与任何企业或经济利益无关联,立场独立,观点客观中立。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学习与参考使用。实际临床诊疗中,请严格遵循最新发布的权威指南,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动态化的调整。

来源:中医陈旺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