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的晨光里藏着刀光剑影。李世民带着十几个心腹,在这皇宫北门设伏,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尉迟恭斩了齐王李元吉,这场赌上性命的政变,成了他登上帝位的跳板。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的晨光里藏着刀光剑影。李世民带着十几个心腹,在这皇宫北门设伏,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尉迟恭斩了齐王李元吉,这场赌上性命的政变,成了他登上帝位的跳板。
历来帝王多薄情,“飞鸟尽,良弓藏”的戏码演了一遍又一遍。尤其是李世民连亲兄弟都敢下手,当时跟着他闯玄武门的人,难道就不怕事后被“清算”?
事实上,李世民打破了这个魔咒:10位核心追随者里,9人善终,只有1人因自己作死丢了性命。他们的结局,藏着李世民的驭下之道,也藏着功臣的生存智慧。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自家人”,他的妹妹是长孙皇后,两人既是君臣,又是郎舅。玄武门之变前,他是最早劝李世民动手的人,还帮着联络心腹、制定计划,功劳排第一。
李世民登基后,没亏待这位“大舅哥”:封赵国公,历任吏部尚书、司空、司徒,相当于一路坐到了宰相之位;后来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长孙无忌直接排第一。
更难得的是,李世民对他百分百信任,连立太子这样的大事,都要先问他的意见。有人说长孙无忌最后被流放自缢,那是高宗朝的事,当时他反对武则天当皇后,触怒了高宗和武则天,才落得悲剧。
单论太宗一朝,长孙无忌可谓“善终”,不仅权倾朝野,还深得李世民的倚重,是极少数能和皇帝“共享富贵”的功臣。
尉迟恭是个“狠角色”:鲜卑出身,早年跟着刘武周反隋,后来投降李世民,成了他的“贴身保镖”。
玄武门之变时,他亲手杀了李元吉,还提着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吓退东宫士兵;之后又闯进皇宫“保护”李渊,等于逼着李渊承认政变合法性,功劳仅次于长孙无忌。
李世民待他不薄,封鄂国公,官至右武候大将军。但尉迟恭是个直肠子,仗着功劳大,有时会骄狂失礼,比如在宴会上跟人争功,甚至动手打人。
李世民知道后,没发火,只是跟他说:“我看汉史,总觉得刘邦杀功臣太狠,可现在才明白,有些功臣确实该管管。”
这话点醒了尉迟恭。从那以后,他像变了个人:不再掺和朝政,天天在家炼丹、学道,连客人都不见。
公元658年,尉迟恭病逝,李世民(此时已去世)的儿子高宗追赠他为司徒,还让他陪葬昭陵,能葬在皇帝身边,是古代臣子的最高荣耀。
侯君集是个“反面教材”。玄武门之变前,他跟尉迟恭一起,天天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还帮着拉拢禁军将领,也算核心功臣。
李世民登基后,封他为潞国公,还让他跟着李靖学兵法,后来又派他灭高昌国,可谓委以重任。
可侯君集偏偏不知足:灭高昌时,他私吞了大量宝物,被人告发后,李世民把他下了狱。
虽然没多久就放了,但侯君集心里却记恨上了,觉得自己立了大功,贪点东西不算啥,皇帝不该这么对他。
后来他更是昏了头:先是劝大将张亮一起谋反,张亮转头就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没追究,他还不收敛,又跟太子李承乾勾结,想帮太子逼宫夺权。
结果事情败露,李世民没办法,只能下令处死他。临刑前,李世民还哭着跟他说:“我不想杀你,可大臣们都不答应,你别怪我。”
张公谨是个“果断人”。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有点犹豫,还找人算卦,想看看吉凶。
张公谨正好进来,一把夺过龟甲摔在地上,大声说:“算卦是为了决定疑难事,现在咱们已经没有退路了,算什么卦!再犹豫,就是等死!”
这句话彻底打消了李世民的顾虑。政变当天,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猛攻玄武门,张公谨凭着一把力气,硬是把城门关上,挡住了叛军,为李世民争取了时间。
李世民登基后,封他为定远郡公,还派他跟着李靖打突厥,擒获了颉利可汗,立了大功。可惜张公谨命短,贞观六年就病逝了,年仅39岁。
李世民很伤心,亲自去他家吊唁,还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让他陪葬昭陵。
刘师立原本是李世民的亲卫,玄武门之变时,他跟着李世民冲锋陷阵,立了战功。李世民登基后,给他升了官,还派他去守边疆。
最厉害的是,他曾单枪匹马去劝降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当时拓跋赤辞已经投靠了吐谷浑,准备跟唐朝作对。
刘师立见到拓跋赤辞后,不卑不亢,既讲唐朝的实力,又说合作的好处,硬是把拓跋赤辞说动了,带着部众投降了唐朝。
这个拓跋赤辞,就是后来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祖先,李元昊的“李”姓,还是唐朝赐的。
后来刘师立牵扯进罗艺叛乱案,被暂时免了官,但李世民知道他是冤枉的,没多久就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让他当岐州都督。贞观十四年,刘师立病逝,谥号“肃”,也算善终。
除了上面几位,还有五位核心追随者,结局也都不错。
公孙武达:隋末就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玄武门之变后,又跟着打突厥,封清水县公。永徽年间,他在右武卫大将军任上病逝,陪葬昭陵。
独孤彦云:政变后因功封历阳郡公,后来跟着唐军打突厥,战死沙场。德宗即位后,感念他的功劳,把他的画像续入凌烟阁,让后人瞻仰。
杜君绰:一直负责皇宫和玄武门的安保工作,相当于李世民的“卫队长”。后来跟着李勣征高句丽,斩首三万,立了大功。高宗时期,他在上朝时猝死于禁宫,追赠荆州刺史,陪葬昭陵。
郑仁泰:玄武门之变时是先锋,后来任铁勒道行军大总管,可惜征铁勒时打了败仗,被降了职。但李世民没杀他,还让他继续任职,最后善终,德宗时被列入“大唐功臣”。
李孟尝:政变后封武水县公,破东突厥时立了大功,升为汉东郡公。乾封元年,他在长安家中去世,高宗追赠他为荆州刺史,陪葬昭陵。
李世民为何不杀功臣?不是仁慈,是有底气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大多善终,不是李世民比刘邦、朱元璋仁慈,而是他有底气。
第一李世民自身能力强,不怕功臣谋反。他年轻登基,打仗、治国都是一把好手,功臣们知道他压得住场子,没必要反。
第二他会驭下,恩威并施。比如尉迟恭骄狂,他就委婉提醒;侯君集犯错,他先原谅,直到对方谋反才动手,既给了机会,又守住了底线。
第三功臣们识趣。长孙无忌虽权大,却不专横;尉迟恭虽勇猛,却懂得归隐;其他人要么守边疆,要么管具体事,不掺和储位之争,也不贪权。
反观历史上杀功臣的帝王,要么自身能力不足,怕功臣夺权;要么功臣不知收敛,触碰红线。李世民和他的功臣们,恰恰避开了这些雷区,才打破了“鸟尽弓藏”的魔咒。
来源:谈史鉴夕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