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做完近视激光手术后,白天视力挺好、清晰明亮,虽然夜间开车或看灯光时会感到晃眼、但是还行,可是过了一年半载之后觉得夜间视力更模糊了,甚至出现光晕、星芒。
很多人做完近视激光手术后,白天视力挺好、清晰明亮,虽然夜间开车或看灯光时会感到晃眼、但是还行,可是过了一年半载之后觉得夜间视力更模糊了,甚至出现光晕、星芒。
“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又近视了?”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是又近视了,而是一个鲜为人知、但非常关键的现象——光区缩水。这种现象在许多成功的屈光手术患者中都存在,其核心原因很可能就是所谓的 光区缩水(Effective Optical Zone 缩小)——即术后实际有效参与成像的区域随着时间会有微小变化,从而在夜间瞳孔扩大时出现“过渡区/校正区以外光线”的影响。
一、什么是光区?为什么会“缩水”?
在近视激光手术中,医生会设定一个“编程光区(Planned Optical Zone, POZ)”,即手术设计中要重塑角膜屈光力的区域。而手术后真正参与成像、维持清晰视觉的区域叫做“有效光区(Effective Optical Zone, EOZ)”。
就像地图上规划的高速公路与现实路面之间的区别:理论上可以修到 7 米宽,但实际能通车的只有 6 米多。研究表明,EOZ 始终小于 POZ,并会随时间略微缩小。
2024 年发表于 BMC Ophthalmology 的一项大型随访研究,对中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了 SMILE 与 FS-LASIK的术后 3 年与 7 年随访。术后 3 年: SMILE EOZ 平均 5.13 ± 0.27 mm;FS-LASIK 4.70 ± 0.24 mm。术后 7 年: SMILE 5.03 ± 0.28 mm;FS-LASIK 4.63 ± 0.23 mm。
这种轻微的变化,就是“光区缩水”:EOZ始终小于POZ,并会随时间轻微变小。同时,在同样设计光区下,SMILE 的有效光区更大、更稳定,随时间的缩小更少。CRSToday 的综述指出,多篇论文显示 功能光区(Functional Optical Zone, FOZ)通常小于 POZ,而 SMILE 的 FOZ 明显大于 LASIK。Journal of Refractive Surgery 的对照研究亦发现,SMILE 后的有效光区平均约为 5.1 mm,而 FS-LASIK 约 4.7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就是光区缩水。术后角膜在愈合过程中,外围轻度回弹、形态微调,使有效光区变得略小。
二、为什么“缩水”会导致夜间视力下降?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先看“瞳孔”。
白天光线充足,瞳孔会自动缩小(约 3–4 mm),光线主要进入角膜中央区。但夜间或暗光环境下,瞳孔会自然放大,直径常达到 6.5–7.5 mm。
当瞳孔大于有效光区时,一部分光线将从角膜外围进入,而外围区域的曲率和屈光力并非完全校正,光线会被散射或偏折,在视网膜上形成光晕、眩光和星芒。
简单说:瞳孔越大,超过手术有效光区的“额外光线”越多,夜间视力下降越明显。
通俗地讲:当你的瞳孔比“手术光区”更大时,你的眼睛会接收到来自“校正区外”的光线,而这正是夜间看灯晃眼的根源。
举个例子:如果编程光区是6.5 mm,暗瞳为7.0 mm,根据研究中的EOZ/POZ比例,几年以后,全飞秒的有效光区大约为 5.14 mm,半飞秒约为 4.75 mm。
这意味着,夜间有 1.5–2.0 mm的光线来自未校正区域——也就是“眩光源”。暗瞳越大,影响越明显。
三、很多患者误区:光区不是“固定不变”的
不少人认为:医生手术时设置的光区大小,就是一辈子的光区。
事实上,光区是会变化的。
术后早期角膜光滑、规则,EOZ接近POZ;但随着角膜生物力学逐渐稳定,外围轻微回缩,EOZ会缩小约0.05–0.15 mm。这种变化不会影响白天视力,却可能使夜间瞳孔放大时,光线从边缘进入。
所以,一些患者术后最初夜视很好,但一年后开始觉得灯光有点晃,其实就是EOZ轻微变小后与瞳孔匹配度下降的表现。
这并不是“手术回退”,也不是角膜变薄——只是视觉系统重新“找平衡”的自然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刚开始挺好,后来才晃眼”的原因。
刚手术后,角膜平整光滑,EOZ 接近设计值;随着愈合与组织轻度回弹,外围区域会出现极轻微的曲率变化,导致 EOZ 轻度变小。因此,有些患者术后一年内夜视很好,两三年后才感觉夜间灯光变刺眼。这并非“视力回退”,而是光学覆盖不再完全匹配。
不过,还有一个好消息:随着年龄增长,暗瞳会自然变小。
研究证实,瞳孔直径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年轻人暗瞳往往6.5–7.0 mm,而中年后一般降至5.5–6.0 mm。也就是说,年轻人术后几年可能对光敏感些;而进入中年后,这种夜间眩光常常会自然缓解。
四、不同手术方式的“光区”差异
从光学角度看,每种手术方式的“有效光区”都不同:
这也解释了很多医生的常见选择:
暗瞳小于6.0 mm的患者,无论哪种手术夜间视觉都好;
暗瞳6.0–6.5 mm,全飞秒更稳妥;
暗瞳大于7.0 mm,则ICL更合适,因为它的光学区能完全覆盖瞳孔范围,且不会随时间变化。
五、为什么医生有时“建议全飞”“推荐ICL”
很多患者会疑惑:“我暗瞳大,你还建议我做全飞或ICL,不怕我夜里看不清?”
事实上,这正是医生在为你的长期视觉质量考虑:省事的选择 vs. 长远的坚持。
如果从医生“省事”的角度来说,确实有不少医生更愿意让患者做半飞秒手术。
原因很现实:半飞秒术后恢复快、短期视力“马上就见效果了”,第二天验光结果往往特别漂亮。因为早期光区更大、所以夜视好,病人一下子就满意了、抱怨少,复查频率也低。
而全飞秒手术则不同。相同光区设计下,它在术后早期的夜间视力可能比半飞秒略慢恢复,看灯时稍有眩光。但随着角膜恢复与神经重塑,几年后全飞秒的视觉质量往往超越半飞秒。角膜更稳定、球差更小、视觉更自然。
问题在于,病人往往看重短期“效果”、马上见效,不太懂得长期稳定性。一旦术后几周内觉得“晚上看灯晃”,就容易抱怨,哪怕后期晚上视觉质量受到影响,也很少有人注意到。
所以,从医生角度,如果图医生自己“省事”,半飞秒或 ICL 确实更轻松;但从长期视觉健康的角度,全飞秒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也有一些医生宁愿选择全飞秒——让病人短期多适应几个月,换来长期的清晰与稳定。
短期想“亮”,半飞秒更快;
长期想“稳”,全飞秒或ICL更值得。
有的时候医生推荐做全飞秒,不见得“立刻就好”,而是“十年后最舒服”。
六、从医生的角度:匹配比“技术”更重要
屈光手术的美,不在于“做了哪种方式”,而在于光学区与瞳孔的完美匹配。
屈光手术不是一场“比谁马上就看得更亮”的比赛,而是一场关于“谁能看得更久、更舒服”的选择。就像摄影镜头一样,光圈太大,容易进杂光;光圈太小,夜晚进光不够。只有匹配得当,照片才会又清又柔。
人的眼睛也是这样。
手术能轻松带来白天的清晰,但决定视觉舒适的、除了短期效果,还有夜色中的那份长期的“稳定与自然”。
光区缩水不是出了问题,而是角膜生物学的自然规律;夜间眩光不是终身困扰,而常常会随着年龄与适应自然减轻。
对医生而言,真正的责任,不只是让患者“第二天看得清”,而是让他们“十年后仍看得稳”。
来源:快来聊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