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我剪的窗花好不好看,跟着周老师学非遗真过瘾啊!”国庆假期,在潍坊安丘市幸福里社区文化书院里,市级非遗安丘剪纸传承人周来霞正在给社区孩子们公益教授剪纸,在周老师指导下,孩子们剪出来的造型别致多样,欢声笑语间满是文化暖意。这是安丘文化书院融入百姓生活的生动一
“看,我剪的窗花好不好看,跟着周老师学非遗真过瘾啊!”国庆假期,在潍坊安丘市幸福里社区文化书院里,市级非遗安丘剪纸传承人周来霞正在给社区孩子们公益教授剪纸,在周老师指导下,孩子们剪出来的造型别致多样,欢声笑语间满是文化暖意。这是安丘文化书院融入百姓生活的生动一幕。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安丘今年以文化书院为抓手,探索出“扎根社区、精准惠民、融合治理”的基层文化建设路径。目前已建成6处特色文化书院,上半年举办活动超170场,惠及群众2.5万余人次。
幸福里文化书院以非遗传承为核心抓手,通过优质资源整合下沉、阵地功能拓展、人才资源汇聚、课程精准对接、平台载体创新,打造全市首家非遗学堂,构建“非常幸福”文化品牌,既让非遗文化“活”在社区日常,更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走出一条可复制、接地气的社区文化建设路径,累计开展活动100余场次、覆盖2万余人次,让居民在文化浸润中走出独具特色的“幸福之路”。
聚资源:整合阵地“一盘棋”,筑牢文化传承硬支撑
幸福里文化书院打破阵地壁垒,整合800平米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治中心等基层资源,实现“一室多用、资源共享”,为文化传承与社区服务搭建实体平台。
一方面,聚焦非遗传承需求,规划“三室一坊”功能布局,东路大鼓教室配备鼓等乐器、悬挂非遗历史与艺人照片,剪纸工作室摆放剪刀红纸、展示居民创作的窗花生肖作品,铅笔画教室提供全套绘画器材,翰墨坊书画室配齐文房四宝与展示墙,四大空间各有侧重,既满足东路大鼓、剪纸、铅笔画3项非遗传承需求,也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交流阵地
另一方面,链接服务资源,依托书院打造10分钟“便民服务圈”,通过服务台账、求助电话、社区联系卡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同时引入“小橘灯”家庭关爱项目、法律咨询、健康宣传等社会资源,让文化阵地兼具“文化传承+便民服务”双重功能,避免资源分散浪费,实现“一场地多用途、一空间多服务”。
引人才:搭建参与“大舞台”,激活文化传承内生力
书院以“全民参与”为核心,汇聚非遗传承人、社区居民、专业人才三类核心力量,形成“传承有带头人、参与有主力军、服务有专业队”的人才格局。
邀请东路大鼓、剪纸、铅笔画非遗传承人入驻书院,担任课程导师,通过“一对一教学”“技艺展示”等方式传授非遗技艺;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创开发与活动组织,在“非遗文化创意市集”中,居民与传承人、手工艺人共同设计非遗衍生品,在“剪纸庆元宵”“翰墨迎春”等活动中担任志愿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引入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才,为“小橘灯”家庭关爱项目提供婚姻辅导、家庭教育指导,为“公益市集”提供法律咨询与防诈骗讲解,同时邀请有威望的非遗传承人、书画爱好者担任矛盾调解员,让人才资源覆盖“文化传承、便民服务、基层治理”全场景,既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也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立课程:精准对接“需求点”,打造全民共享文化餐
书院围绕全年龄段居民需求,制定“分众化、常态化”课程体系,让文化服务精准匹配居民期待。
针对传统节日节点,策划“应景式”主题课程,春节开展“翰墨迎春”书画创作、元宵节组织“剪纸庆元宵”手工活动、端午节推出“端午绘彩蛋”体验,让居民在节日氛围中感受非遗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设计“定制化”特色课程,周末为儿童开设剪纸启蒙、铅笔画基础课,为成年人提供东路大鼓体验、公益书画课堂,为老年人组织非遗技艺交流活动,实现“老中青少都有课”。
针对社区治理需求,增设“服务型”配套课程,结合“非遗+网格”机制,为文化网格员开展需求收集、活动组织培训,围绕“非遗+矛调”模式,开设沟通技巧、矛盾调解课程,让课程既满足文化需求,也服务基层治理,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人人能参与”的课程格局。
设平台:创新载体“多维度”,拓宽文化服务覆盖面
书院突破传统“线下课堂”单一模式,搭建“活动+服务+治理”多元平台,让文化传承融入社区生活各方面。
搭建“非遗展示平台”,通过“非遗文化进社区”“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创意市集”等活动,展示居民非遗作品、传承人手工艺,让非遗从“工作室”走向“大众视野”;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在社区设置便民服务站,定期举办“公益市集”,提供法律咨询、健康宣传等服务。
同时通过“零距离”行动收集居民诉求,实现“文化服务+民生服务”同步推进;搭建“基层治理平台”,将非遗传承融入网格化管理,依托文化网格员收集文化需求、组织小型活动,创设“非遗+矛调”空间,让邻里纠纷在文化交流中化解,使平台载体既成为文化传播的“窗口”,也成为社区治理的“纽带”。
扩功能:从“文化传承”到“多元服务”,延伸阵地价值链条
幸福里文化书院不局限于“非遗传承”单一功能,而是逐步拓展服务边界,让文化阵地成为“社区服务综合体”。
在文化传承基础上,增加“便民服务”功能,通过10分钟“便民服务圈”解决居民日常诉求,借助“公益市集”提供多样化民生服务;拓展“治理赋能”功能,将非遗传承与网格化管理结合,通过“非遗+矛调”化解邻里矛盾,让文化阵地成为基层治理的“助力器”;延伸“家庭关爱”功能,依托“小橘灯”项目开展婚姻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结合非遗开展“好家风剪纸展”“家风主题书画创作”,让文化阵地成为培育文明社风的“主阵地”,实现“文化传承、便民服务、治理赋能、家庭关爱”四位一体功能融合。
安丘市幸福里文化书院的实践表明,社区文化建设无需“大投入、大场面”,只需立足本土资源、聚焦居民需求,通过资源整合、阵地拓展、人才汇聚、课程对接、平台创新,就能让文化“接地气、有人气”,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赋能基层治理,为其他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非遗+’融合模式,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与活动内容,让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真正扎根社区、惠及居民。”幸福里社区书记刘金丽说。(宋晓东 陈阳)
来源:金台资讯
